
发掘瘗埋,挖坟。《晋书·王敦传》:“有司议曰:‘ 王敦 滔天作逆,有无君之心,宜依 崔杼 、 王凌 故事,剖棺戮尸,以彰元恶。’於是发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
“发瘗”是一个古代汉语复合词,由“发”与“瘗”两个单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1993年版)的字义解析:“发”在此语境中取“开启、掘开”之义,“瘗”则指“埋祭品或尸体的行为”,二字连用特指古代祭祀活动中“掘开掩埋祭品的土坑以进行二次祭祀”的仪礼环节。该词见于《周礼·春官·司巫》郑玄注:“既祭,则藏其发瘗”,指祭祀后需将掘开的瘗埋处重新封存。
从文字学角度分析,“瘗”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幽貍也”,段玉裁注“貍同埋”,强调其与土地相关的掩埋属性。而“发”作为动词前缀,构成如“发墓”“发冢”等表示掘土动作的词汇,这种构词方式符合上古汉语的语法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发瘗”一词在现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新华字典》中均未单独收录,其使用范围主要局限于古代礼制文献及相关的训诂学研究领域。对于该词的具体应用实例,可参考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关于祭祀仪轨的详细考释。
“发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字面意为“发掘瘗埋”,即挖开坟墓(“瘗”指埋葬、藏匿)。但该词在实际使用中更多作为引申义,形容品行不端、行为不正派的人,带有强烈的讽刺与贬义色彩。
引申与用法
通过比喻,将“发瘗”与不道德的行为关联。例如:
记忆技巧
提示:该词属于较冷僻的词汇,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卑劣”“无耻”等替代。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避免歧义。
薄祚寒门奔辏伯虑博闻辩言不便之处餔麋不转睛谶悔迟货抽捐词说大高大月氏鼎右独听泛酸翻轩奉辞附赘拱坝冠裳贵素泓邃后徕简惠见利思义经办钧谕揽撮鞔革美丽木偶片奈良鸥梦漂布千陌巧思栖真羣国群体凝聚力容状山行摄领刷磨疏服私産搜拿它人蜩沸同心毕力推演驼脂维兮我执五曹巫蛊五夜元宵现报闲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