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訛誤的意思、訛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訛誤的解釋

[error in text] 字句上的疏漏差誤

詳細解釋

亦作“ 訛悮 ”。亦作“譌誤”。錯誤。多指文字、記載方面。 南朝 梁 任昉 《為王金紫謝齊武帝示<太子律>序啟》:“而年世浸遠,篇牘訛誤,朽編落簡,見誣前淑。” 宋 呂陶 《尚書屯田郎中常公墓志銘》:“公考驗圖券,詳辨訛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甯》:“但念無以階進,欲呼姨氏,顧從無還往,懼有訛悮。”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此乃 秦 音通轉,非為譌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訛誤”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文字或文獻記載中的錯誤,其含義和用法具有以下特點:

一、基本定義

“訛誤”(é wù)指文字、記載因抄寫、排版、印刷等客觀原因導緻的錯誤,強調與原始内容不符的差錯。例如:“古籍中存在多處文字訛誤。”

二、核心特點

  1. 適用範圍:專指書面材料中的錯誤,如文獻、古籍、論文等。
  2. 成因:多由客觀因素(如抄寫疏漏、印刷失誤)引起,而非主觀認知錯誤。
  3. 與“錯誤”的區别:“錯誤”泛指所有不符合事實或規則的情況(如行為、計算錯誤),而“訛誤”特指文字記錄中的差錯。

三、詞語辨析

詞語 側重點 示例
訛誤 文字/文獻的客觀差錯 “古籍抄本中有幾處訛誤”
錯誤 廣義的各類失誤 “計算結果存在錯誤”
失誤 行為或操作中的疏忽 “比賽中出現技術失誤”
謬誤 邏輯或理論上的錯誤 “論證中存在邏輯謬誤”

四、典型例句

  1. 文獻引用:“該論文在引用古籍時出現多處訛誤。”
  2. 曆史考證:“墓葬出土的文獻可補正史書訛誤。”
  3. 文字校對:“抄寫粗心導緻文本訛誤。”

五、總結

“訛誤”是漢語中專業性較強的詞彙,需注意其使用場景:僅適用于書面文字或文獻記錄中的客觀差錯。日常口語中若泛指一般錯誤,應使用“錯誤”。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訛誤》的含義、拆分及來源

訛誤(é wù)是指錯誤地表達、記述或理解某事物或某個概念。它是由“訛”字和“誤”字組成。

“訛”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言”(yán),代表語言,右邊是“尤”(yóu),表示錯誤。表示說錯話、謊言。

“誤”字也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讠”(yán),是“言”的旁邊,右邊是“爻”(yáo),表示錯亂、錯誤。

“訛誤”一詞最早來源于《詩經·衛風·七月》:“夏月七日,采蘩于原。一日不見,如三月繁。”這裡的“繁”并非正确,因此被稱為“訛誤”。同時,“訛誤”也可以形容人在口頭或書寫表達時出現的錯誤。

在繁體字中,《訛誤》被寫成《訛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采用“誤”(wù)單獨表示錯誤的意思,而“訛”(é)則是用來描述人對事物表達出現差錯的意思。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訛誤”一詞,例如:“他的報告中有一處訛誤,導緻了誤解。”這句話表達了報告中出現錯誤導緻了誤解的情況。

與“訛誤”相關的組詞有:“訛言”、“誤會”等。

與“訛誤”的近義詞有:“錯誤”、“謬誤”等。反義詞則是沒有明确的與之對應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