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君的意思、亡君的詳細解釋
亡君的解釋
亡國之君;失權之君。《管子·七法》:“亡君則不然。緻所貴非寳也,緻所親非戚也,緻所愛非民也,緻所重非爵祿也。”《韓非子·八奸》:“所謂亡君者,非莫有其國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
詞語分解
- 亡的解釋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補牢。 死:傷亡。死亡。 滅:滅亡。亡國奴。救亡。興亡。 滅殁卒興存 亡 ú 古同“無”,沒有。 滅殁卒興存 筆畫數:; 部首:亠; 筆順編號:
- 君的解釋 君 ū 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君主。君子(a.舊指貴族、統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國君。君權。君臨。君側。 古代的封號: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長安君。 對對方
專業解析
“亡君”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亡”與“君”的本義及結合後的引申義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經典文獻用例,其詳細釋義如下:
-
字面本義:逃亡的君主
- “亡”在此取其本義“逃亡、流亡”(《說文解字》:“亡,逃也。”)。指因國家内亂、外敵入侵或其他變故而被迫逃離本國、失去統治地位的國君。
- 例證與出處:此義項在史書中常見。如《左傳》等典籍記載的因政變或戰敗而出奔的諸侯國君,即可稱為“亡君”。例如,《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襄公亂政,其弟公子糾與小白(後為齊桓公)恐禍及己身而出奔,公子糾在當時情境下可視為潛在的“亡君”(流亡者身份)。(參考《漢語大詞典》“亡”字條義項①“逃亡”及“君”字條釋義)。
-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古代漢語詞典》。
-
引申義:被推翻或已故的君主(特指失國或亡國之君)
- “亡”在此引申為“滅亡、失去”(《廣韻》:“亡,滅也。”)。指國家滅亡後失去君主地位的統治者,或泛指已經去世的君主(尤其強調其統治的終結)。
- 例證與出處:此義項更常用且具概括性。如常将夏桀、商纣并稱為“亡國之君”,即“亡君”。賈誼《過秦論》探讨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秦二世即為“亡君”。在追述前朝君主時,亦可稱“先朝亡君”。(參考《漢語大詞典》“亡”字條義項③“滅亡”及義項④“死”)。
-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古代漢語詞典》。
總結核心含義:
“亡君”一詞,結合古漢語權威辭書釋義及經典文獻用例,其核心含義指向失去君主地位或生命的統治者。具體包含兩層緊密相關的意思:
- 因逃亡而失位的君主(強調流亡狀态)。
- 因國家滅亡而被推翻或已故的君主(強調統治終結的狀态)。
用法提示: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曆史叙述、文言文或成語(如“亡國之君”)中。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是側重“逃亡”還是側重“滅亡/去世”。
網絡擴展解釋
“亡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
基本含義
指亡國之君或失權之君,即失去國家統治權或被推翻的君主。該詞由“亡”(喪失、滅亡)和“君”(君主)組成,強調君主權力的終結狀态。
-
曆史文獻出處
- 《管子·七法》提到:“亡君則不然。緻所貴非寳也,緻所親非戚也。”
- 《韓非子·八奸》稱:“所謂亡君者,非莫有其國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
兩處均從治國失策的角度,闡釋“亡君”的特征。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曆史上的政權更疊或君主覆滅,如商纣王、夏桀等典型亡國之君。現代語境中也可隱喻領導者失去權力或被推翻的情況。
-
延伸理解
該詞不僅指君主死亡,更強調其統治合法性的喪失。如《韓非子》指出,亡君雖名義上擁有國家,但實際權力已被架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管子》《韓非子》等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懊憹卑禮厚币褊小播田車公抽腸春滿人間從恣村謡倒靥獨舉反正一樣焚轶該暢幹酒甘子宮池軌節海豚後乘禍福同門貨櫃講亭踐迹機晤脊椎骨考驗欄檻兩錢錐籠爐馬卒沒産尨然冥旴抹粉施脂牧正年青鳥譚鳥咮女丁婦壬乾打哄青韶犬雞繞口令饒衍三鳝三身殿閃明燒夷彈射防時熟師子國説真方擡秤騰粜頹歎五老榜無狃相切相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