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代舞名。《宋書·樂志一》:“ 晉 《鞞舞哥(歌)》亦五篇,又《鐸舞哥(歌)》一篇,《幡舞哥(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陳於元會。今《幡》《鼓》哥(歌)詞猶存,舞并闕。”《說郛》卷一二○引 宋 樂史 《柘枝譜》:“ 漢 則《巴渝舞》、《女舞》, 晉 則《白紵舞》、《幡舞》、《扇舞》, 唐 則《霓裳舞》,視《柘枝》舞态、曲調各有攸勝。”
“幡舞”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作為晉代舞蹈名稱(權威解釋) 根據《宋書·樂志》和《柘枝譜》記載,幡舞是晉代宮廷樂舞之一,與《铎舞》《白纻舞》等同屬禮儀性舞蹈。其特點為舞者持長幡而舞,主要用于元會(元旦朝會)等皇家慶典,現存相關歌詞但具體舞姿已失傳。
現代引申的比喻義 部分現代辭書将其解釋為成語,取“幡(旗幟)”與“舞”組合,比喻喜慶場合中人們歡快起舞的場景。這種釋義可能源于對古代幡舞表演場面的聯想,但需注意此用法未見于古代文獻。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學術引用時,優先采用《宋書》中的曆史記載作為準确釋義來源。
《幡舞》意為舞動的幡旗。它形容了一種歡樂或慶祝的場景,通常與慶典、宗教儀式或特别的活動相關。
《幡舞》由兩個部首組成:幡部首和舞部首。幡部首指的是"巾",舞部首指的是"舛"。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
《幡舞》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幡舞」。
在古代漢字中,幡的寫法為「帆」,舞的寫法為「舞」。所以古時候寫作「帆舞」,後來發展為現在的「幡舞」。
1. 歡慶活動中,幡舞飄揚,喜悅四溢。
2. 神秘的幡舞儀式為村莊帶來了豐收的希望。
組詞:幡旗、舞蹈、舞動。
近義詞:舞蹈、舞動。
反義詞:靜止、停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