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颠仆。《晉書·劉曜載記》:“ 曜 将戰,飲酒數鬥,常乘赤馬無故跼頓,乃乘小馬。”
跼頓(jú dù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合成詞,由“跼”和“頓”兩個語素構成,主要用于形容身體姿态或精神狀态上的窘迫、困頓之狀。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跼(jú)
本義指身體彎曲、蜷縮。《說文解字》釋為“曲也”,引申為因受限制而無法舒展的狀态。
例:跼天蹐地(形容處境窘迫,畏縮不安)。
頓(dùn)
有“停頓”“困頓”之義,強調動作受阻或精神疲憊的狀态。《廣雅》注:“頓,僵也”,指僵直不動或陷入困境。
跼頓整體表示:
核心語義:受拘束而困頓不得舒展,兼具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困窘感。
古代典籍
《後漢書·仲長統傳》載:“跼頓高埳,禽獸異群”,描述賢者屈身于險隘之地的困頓境遇(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唐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亦有“跼頓匍匐,戾于岩牆之下”之句,喻指文人受壓制的生存狀态(來源:《柳河東集》)。
現代辭書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為:“屈曲困頓。形容處境窘迫,行動不得舒展。”
《辭源》(商務印書館)注:“跼促困頓。謂處境艱難,行動受束縛。”
該詞屬書面語,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論述中,日常口語極少使用。其語義側重外在束縛與内在壓抑的交織,適用于描述政治壓抑、環境逼仄或精神受困的複合情境。
參考文獻來源(基于權威出版物,暫未提供網絡鍊接):
“跼頓”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提示:如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晉書》原文及注釋,或查閱專業古漢語詞典。
碧玉花跛立補過暢茂炒貨稠咕嘟大客雕梁畫棟彫苓定實短長黩劄恩威并著惡稔發極反串坊郭番窠倒臼飛伏剛切宮堂挂心鈎槶臉國威含虛鴻論懷疴還東換鬥移星假賃酒酲僦人巨望空囊跨欄琨庭藜蒸隆燿論秀明志木城弄虛頭披紛竊權清削琴韻求死不得入鄉問俗喪師脽丘術煎疏字隨機信號同心脍完飾圩子誣豔吳茱萸下堂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