跼頓的意思、跼頓的詳細解釋
跼頓的解釋
猶颠仆。《晉書·劉曜載記》:“ 曜 将戰,飲酒數鬥,常乘赤馬無故跼頓,乃乘小馬。”
詞語分解
- 跼的解釋 跼 ú 同“局”⑨。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網絡擴展解釋
“跼頓”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讀音:jú dùn
- 含義:指“颠仆、跌倒”之意,多用于描述人或動物因突發狀況(如受驚、疾病等)失去平衡而摔倒或行動受阻的狀态。
2.出處與語境
- 該詞出自《晉書·劉曜載記》:“曜将戰,飲酒數鬥,常乘赤馬無故跼頓,乃乘小馬。”
- 例句解析:劉曜(曆史人物)戰前飲酒後,所騎的赤馬突然失控或跌倒,因此他換乘小馬。這裡的“跼頓”具體指馬匹意外失足或受驚導緻無法正常行進。
3.構詞分析
- “跼”:通“局”,有蜷曲、受拘束之意,可引申為行動受限或姿态不穩。
- “頓”:常見義為“停頓”,此處與“跼”組合,強調動作的突然中斷或失衡。
4.使用場景
-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類文本,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通常描述突發性、非自主的跌倒或停滞狀态。
5.相關詞彙對比
- 惙頓(chuò dùn):指疲乏委頓,如《晉書》中“寝疾惙頓”描述病重虛弱狀态。
- 尪頓(wāng dùn):指衰病困頓,側重身體衰弱。
- 相比之下,“跼頓”更強調動作層面的失控或失衡。
提示:如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晉書》原文及注釋,或查閱專業古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跼頓》的意思
《跼頓》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行走的聲音或動作的急促有力。它可以用來形容物體或人體在移動時發出的拍擊聲或腳步聲。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跼頓》的部首是“足”,它是由左邊的“足”部首和右邊的“聿”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來源和繁體
《跼頓》是一個古代漢字,源于甲骨文時期。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跼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根據《康熙字典》,《跼頓》有兩種變體寫法:「蹫頓」和「跼躅」。
例句
1. 他的腳步跼頓有力地走過了大廳。
2. 風吹過,樹葉間發出了輕微的跼頓聲。
組詞
1. 跼頓連連:形容行走的聲音或動作連續而急促。
2. 跼頓而來:形容速度迅猛,動作有力。
3. 跼頓一聲:形容物體或人體在落地時發出一次拍擊聲。
近義詞
1. 砰砰:形容重物落地時發出的聲音。
2. 蹦蹦跳跳:形容輕快地跳動或行走。
反義詞
1. 安靜:形容沒有聲音或動靜。
2. 緩慢:形容行走或動作慢慢而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