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代舞名。《宋书·乐志一》:“ 晋 《鞞舞哥(歌)》亦五篇,又《鐸舞哥(歌)》一篇,《幡舞哥(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於元会。今《幡》《鼓》哥(歌)词犹存,舞并闕。”《说郛》卷一二○引 宋 乐史 《柘枝谱》:“ 汉 则《巴渝舞》、《女舞》, 晋 则《白紵舞》、《幡舞》、《扇舞》, 唐 则《霓裳舞》,视《柘枝》舞态、曲调各有攸胜。”
“幡舞”一词主要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作为晋代舞蹈名称(权威解释) 根据《宋书·乐志》和《柘枝谱》记载,幡舞是晋代宫廷乐舞之一,与《铎舞》《白纻舞》等同属礼仪性舞蹈。其特点为舞者持长幡而舞,主要用于元会(元旦朝会)等皇家庆典,现存相关歌词但具体舞姿已失传。
现代引申的比喻义 部分现代辞书将其解释为成语,取“幡(旗帜)”与“舞”组合,比喻喜庆场合中人们欢快起舞的场景。这种释义可能源于对古代幡舞表演场面的联想,但需注意此用法未见于古代文献。
补充说明:
建议需要学术引用时,优先采用《宋书》中的历史记载作为准确释义来源。
《幡舞》意为舞动的幡旗。它形容了一种欢乐或庆祝的场景,通常与庆典、宗教仪式或特别的活动相关。
《幡舞》由两个部首组成:幡部首和舞部首。幡部首指的是"巾",舞部首指的是"舛"。整个词共有10个笔画。
《幡舞》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幡舞」。
在古代汉字中,幡的写法为「帆」,舞的写法为「舞」。所以古时候写作「帆舞」,后来发展为现在的「幡舞」。
1. 欢庆活动中,幡舞飘扬,喜悦四溢。
2. 神秘的幡舞仪式为村庄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组词:幡旗、舞蹈、舞动。
近义词:舞蹈、舞动。
反义词:静止、停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