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振的意思、廪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振的解釋

開倉赈濟。《三國志·魏志·劉馥傳》:“鰥寡孤獨,蒙廩振之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廪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官府開倉發放糧食以赈濟災民或貧苦百姓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說明:


一、詞典釋義

  1. 廪(lǐn):

    本義指糧倉,引申為官府儲存的糧食。《說文解字》釋:“廪,谷所振入也。”

    例:漢代賈誼《論積貯疏》載:“倉廪實而知禮節”,強調糧倉儲備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性。

  2. 振(zhèn):

    此處通“赈”,意為救濟、救助。《廣雅·釋言》注:“振,救也。”

    例:《漢書·食貨志》載:“虛郡國倉廪以振貧”,指動用各地糧倉存糧救濟貧民。

  3. 廪振:

    二字合成後,特指官方開倉放糧的赈災行為,屬古代荒政制度的重要措施。

    例:《宋史·食貨志》載:“歲饑,發廪振之,全活者衆。”


二、字源與文化背景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後漢書·劉般傳》:

    “郡國大水……開倉廪以振貧乏。”

    注:明确記載災害後官府開倉赈濟。

  2. 《明史·太祖本紀》:

    “旱蝗,敕有司發廪振貸。”

    注:體現廪振作為國家災荒應對的法定程式。


“廪振”作為曆史行政術語,指官方動用儲備糧實施緊急救濟的行為,其運作依托于古代倉儲制度,承載“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該詞今雖罕用,但作為文化概念仍見于研究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文獻中。


參考資料(依據古籍原文及權威辭書):

  1. 許慎《說文解字》
  2. 張揖《廣雅》
  3. 《宋史·食貨志》
  4. 《後漢書·劉般傳》
  5. 《明史·太祖本紀》

網絡擴展解釋

“廪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廪振(lǐn zhèn)指開倉赈濟,即官府打開糧倉,發放糧食以救濟災民或貧困人群。該詞由兩個單字構成:

文獻例證

《三國志·魏志·劉馥傳》中記載:“鰥寡孤獨,蒙廩振之實”,意為孤寡弱勢群體得到了官府的糧食救濟。

擴展說明

  1. 古代赈災機制
    “廪振”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救災制度,官府通過開倉放糧緩解饑荒或災情,屬于社會保障措施。例如漢代“常平倉”、隋唐“義倉”均為此類制度。

  2. 詞義演變

    • “振”在古漢語中還有“揮動”“奮起”等義項(如“振臂高呼”“振興”),但“廪振”中僅取“赈濟”義。
    • 現代漢語中多用“赈濟”,而“廪振”僅見于古籍。

“廪振”是古代官府開倉救濟災民的專稱,強調以糧食儲備實施救助的行為,體現了傳統社會治理中對民生問題的重視。需注意該詞已不用于現代漢語,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理解即可。

别人正在浏覽...

按鞠報聞把守八音蔔辭禅客炒戚成群作隊頂賬恩書二離反戈一擊風醋服禫公爵關眼寒風侵肌禾乃虹旌滉蕩化遷悔恡胡髯郎奸枉角帶京辇精一九天采訪使者極重不反開赦困蹶蠟扡離端每日間末用南八内禦暖男糯米破墜切腳青籙青牛師耆夙染風習俗饒讓入境問禁三副生吞食糧素華撻楚偷合苟從望眼欲穿下俚獮猴舞仙液瓊漿攜扶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