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成龜形的碑座和碑碣上刻有螭頭的裝飾。 明 徐渭 《女狀元》第四出:“碑底龜螭,都供護神靈在四楹,金采上定有瑞芝開。” 清 梅曾亮 《原任予告大學士戴公墓碑》:“詩此碩德,以奠龜螭。”
“龜螭”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主要指古代碑刻的裝飾和結構,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徐渭的《女狀元》:“碑底龜螭,都供護神靈在四楹”,以及清代梅曾亮的《原任予告大學士戴公墓碑》:“詩此碩德,以奠龜螭”。兩處均用于描述碑刻的形制與裝飾功能。
現多用于考古、文物研究或古典文學領域,描述碑刻形制。例如:“故宮的石碑仍可見龜螭相映的雕刻細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赑屃”“螭吻”等關聯詞彙,可參考古籍《營造法式》或金石學文獻。
龜螭(gūi ch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龜字的部首是龜,有16畫;螭字的部首是蟲,有11畫。
來源:龜螭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孝武本紀》:“烏蛟之亂,台蜑之變,龜螭之士,猶比金人千百人少。”表示勇猛的士兵。
繁體:龜螭(gūi chī)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法确定古時候的精确寫法,因為此詞語沒有出現在古代典籍中。
例句:他的勇猛無敵,被譽為一位真正的龜螭之士。
組詞:士兵、烏蛟、台蜑、金人。
近義詞:勇猛的士兵,英勇無畏的戰士。
反義詞:怯懦的人,膽小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