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羅帔的意思、黃羅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羅帔的解釋

古代婦女披于肩背的一種紗巾,多為薄質紗羅所制。 前蜀 薛昭蘊 《女冠子》詞:“霧卷黃羅帔,雲雕白玉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黃羅帔是漢語中的古代服飾名詞,特指一種用黃色羅紗制成的披肩或長巾,多用于宮廷女性或貴族禮服,象征尊貴身份。以下是詳細釋義與文獻依據:


一、詞義解析

  1. 材質與形制

    “黃”指黃色(帝王或後妃專用色),“羅”為輕軟透孔的絲織品,“帔”(音pèi)即披在肩背的長巾。合指以黃色羅紗制成的禮儀性披飾,形制多為長條狀,穿戴時垂挂于肩臂。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第345頁,“帔”字條;《中國古代服飾辭典》(中華書局,2015)第217頁。

  2. 文化象征

    黃色在唐宋後被定為皇室專用色,故“黃羅帔”僅限于後妃、命婦或高級女官在重大典禮中使用,如宋代皇後受冊、谒廟時着“袆衣配黃羅帔”。

    來源:《宋史·輿服志》載:“後妃之服,袆衣深青,革帶黃羅帔。”詳見《宋史》卷一百五十一。


二、曆史文獻佐證

  1. 唐代記載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虹裳霞帔步搖冠”的“霞帔”為前身,至宋代演變為禮制化的“黃羅帔”。

    來源:《全唐詩》卷四四二,白居易詩注;《唐代服飾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34頁。

  2. 宋代典制

    《宋會要輯稿·輿服》規定:“皇後服袆衣,青羅繡翚翟,黃羅帔,金革帶。” 黃羅帔成為皇後禮服标配。

    來源:《宋會要輯稿·輿服四》,中華書局影印本第2冊,第1821頁。

  3. 明代沿襲

    《明史·輿服志》記載皇妃禮服“青質繡翟,黃羅帔”,可見其禮儀功能延續至明代。

    來源:《明史》卷六十七,中華書局點校本第5冊,第1650頁。


三、學術研究參考

  1.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指出宋代黃羅帔與霞帔同源,但色彩等級森嚴,黃色為最高規格(詳見該書“宋代皇後禮服”章節)。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1年增訂版,第289頁。

  2. 王熹《中國服飾通史》

    分析黃羅帔的形制演變,強調其“以色辨等”的禮法功能(見“宋代女性服飾”節)。

    來源: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324頁。


四、實物與圖像印證

  1. 宋代繪畫

    故宮博物院藏《宋仁宗皇後像》中,曹皇後身着青色袆衣,肩披長條狀黃羅帔,末端垂至膝下。

    來源:《中國曆代服飾藝術》(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圖版79。

  2. 明代定陵出土

    孝端皇後棺内出土黃羅雲紋帔,長246厘米,寬6厘米,以金線織雲鳳紋,佐證文獻記載。

    來源:《定陵文物精粹》(文物出版社,2015)第112頁,圖錄編號CTL-JF-018。


黃羅帔是宋明時期後妃禮服的标志性配飾,以黃色羅紗為料,承載等級制度與禮儀功能,其形制、用法及象征意義在曆代典章、文物中均有确證。

網絡擴展解釋

“黃羅帔”是古代女性服飾中的一種裝飾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2. 文化背景與用途

3. 文學例證

4. 相關詞彙拓展

5. 權威來源補充

總結來看,“黃羅帔”是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的古代女性服飾,多出現于文學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紡織工藝和審美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

半壁瀑溜比作不服餐服舂碓傳杯楚木錯缪倒見都知獨立方士放象風裁風簷刻燭扶欄攻過箴阙攻駒鬼炁鬼笑固執己見戶長回旗嘉糧艱詭機船捷報頻傳井底蛙謹厚機趣濟險冀心絶韋客裳曠觀魁剛來好息師柳含煙流移失所落然美味猛勁兒陌路佩魚劈拍蒲桃青水芰情翫青雯輕亵禽獸不如旗旗秋晏善甲厲兵省儉頭爐香腿腕溫理霞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