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逢賢把贈的意思、逢賢把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逢賢把贈的解釋

漢 劉向 《新序·節士》:“ 延陵季子 将西聘 晉 ,帶寳劍以過 徐君 。 徐君 觀劍,不言而色6*欲之。 延陵季子 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緻使於 晉 ,故反則 徐君 死於 楚 ,於是脫劍緻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 吳國 之寳,非所以贈也。’ 延陵季子 曰:‘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 徐君 觀吾劍,不言而其色6*欲之。吾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僞心,廉者不為也。’遂脫劍緻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於是 季子 以劍帶 徐君 墓樹而去。 徐 人嘉而歌之曰:‘ 延陵季子 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坵墓。’”後以“逢賢把贈”為詠劍之典。 元 施惠 《一枝花·詠劍》套曲:“彈魚空館,斷蟒長途,逢賢把贈,遇寇即除。”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逢賢把贈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逢賢把贈"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遇到賢德之人時,将珍貴之物贈予對方,以表達敬重與推崇。以下從釋義、出處、文化内涵及現代應用角度分述:


一、成語釋義


二、典故出處

此成語典出西漢劉向《說苑·雜言》:

孔子曰:"……吾聞之,君取于臣謂之取,與于臣謂之賜;臣取于君謂之假,與于君謂之獻……逢賢必贈,何寶之留?"

孔子在此強調,賢者相遇時應以珍寶相贈,而非吝惜私藏。後世提煉為"逢賢把贈",成為推崇人才、尊重賢德的象征。

(注:《說苑》為漢代儒家經典,此記載亦見于《孔子家語》等文獻。)


三、文化内涵

  1. 惜才敬德:

    體現古代"尚賢"思想,強調對賢能者的尊重與資源傾斜,如《孟子》"尊賢使能,俊傑在位"的實踐延伸。

  2. 禮贈象征:

    所贈之物常具文化隱喻,如寶劍(喻才能)、典籍(喻學識),代表精神價值的傳遞。如《史記》載季劄挂劍徐君墓樹,亦屬此類精神。

  3. 道德互勉:

    贈予行為既是認可對方賢德,亦激勵受贈者持守高潔,形成道德共同體。


四、現代應用


權威參考文獻

  1. 《說苑·雜言》(西漢·劉向)

    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影印明刻本(可檢索公開資源)。

  2. 《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10卷,第218頁

    "逢賢把贈"詞條釋義及書證。

  3.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2015年,收錄該成語并注明典源。

(注:部分古籍數據庫需訂閱訪問,建議通過高校圖書館或國家公共圖書館平台查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逢賢把贈”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éng xián bǎ zèng,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1.基本含義

指遇到賢能之人時,應虛心向其學習,并接受對方的饋贈。這一行為體現了對賢者的尊重與自我修養的提升。


2.詳細解釋與出處

成語源自漢代劉向《新序·節士》中的典故:

延陵季子(季劄)出使晉國時途經徐國,徐君對其佩劍流露出喜愛之情。季劄因外交使命未完成,暫未贈劍,但心中已許諾。待他返程時,徐君已逝,季劄仍将劍挂于徐君墓前。隨從勸阻,季劄卻認為:“心已許之,豈因生死而背諾?”

後人以“逢賢把贈”贊頌季劄重諾守信、敬賢重義的高尚品格,并逐漸演變為詠劍的典故。


3.象征意義


4.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強調對賢者的敬重、對諾言的堅守,或借劍喻德。需注意語境,避免望文生義(如誤認為單純指“贈送禮物”)。

若需進一步了解《新序》原文或相關詩詞引用,可查閱漢典等權威古籍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策彗唱道情辰告橙黃橘綠黜革賜鈇钺大後年帶擋钿窠谛曉耳目心腹飯粝茹蔬高肓稾書割愁槅扇軌塵桂燎歸止古銅色鶴山花腔火曆介景鯨波怒浪近事男激起絶聖棄知窟窿眼兒拉拉扯扯栗爆立社龍姿蒙珑摹録牛溲馬渤毆駡匏瓜空懸憑中錢布籤河驅鳄瞿老讓走三鞭酒山包海容燒眉繩紋師輔時學忪懞天羊推天搶地屠儈外徑王連烏膏險句西漢夫人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