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肓。高,通“ 膏 ”。《金石續編·十國吳尋陽長公主墓志》:“爰從寝疾,遽緻高肓。”參見“ 膏肓 ”。
"高肓"并非現代漢語規範詞彙,在權威漢語詞典中未見收錄。該詞可能是"膏肓"的誤寫或特定語境下的生造詞。
規範詞彙應為"膏肓"(gāo huāng),其含義如下:
本義(中醫術語): 指人體心尖脂肪與橫膈膜之間的部位,傳統醫學認為此處藥力難及,是疾病難以治愈的部位。此義項源自《左傳·成公十年》記載的"病入膏肓"典故。
引申義: 比喻病情危重,難以救治。常用成語"病入膏肓"形容疾病嚴重到無法醫治的地步,也引申指事情或局勢敗壞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關于"高肓":
結論: 用戶如需了解規範漢語詞彙的含義,應查詢"膏肓"(gāo huāng)。其核心含義指人體内難以施治的部位,并由此引申出"無法挽救"的比喻義。建議查閱權威詞典确認"膏肓"的準确釋義和用法。
“高肓”是一個通假詞,其中“高”通“膏”,實際含義與“膏肓”相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膏肓”原為古代醫學術語,指人體心尖脂肪(膏)與心髒、膈膜之間的區域(肓),屬于藥力難以到達的部位。《左傳·成公十年》記載:“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形容病症深重難治。
引申比喻
字形與通假
“高肓”是“膏肓”的異寫形式,屬于古文獻中的通假現象。此類用法多見于碑刻或特定曆史文本,如唐代墓志銘中為避諱或書寫習慣而改寫。
該詞需結合語境理解,既可指生理上的病入膏肓,也可用于抽象表達,強調問題無法輕易解決。研究時需注意其通假特性及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蠶屋插标插戴赤寸雕題釘死頓飯敦煌變文集耳朵軟馮式甘豐高唱高隆鈎頸鍋簾黑燈下火換肩昏茫瘠鹵晉鼎金膏金螺金星石久竹齑鹽自守開導抗犯郎門老斵蓮船靈智鄰佑隆刑鸾掖髦兒戲子密唆謎語哪箇赧怒平等互利潛符啌啌咣咣樵迳清細十言之教書功竹帛水式庶望台資蛻委吞據旽旽晚年鰕公鄉和香乾顯驗小心翼翼隙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