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書·韓愈傳》:“ 愈 至 潮洲 ,問民疾苦,皆曰:‘ 惡溪 有鱷魚,食民畜産且盡,民以是窮。’數日, 愈 自往視之,令其屬 秦濟 以一羊一豚投谿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風震電起谿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裡,自是 潮 無鱷魚患。”後人詩文中的“驅鱷”、“驅鱷魚”即指此事。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之六:“騎羊漫詡仙人鶴,驅鱷難除海大魚。” 清 黃遵憲 《和锺西耘庶常津門感懷詩》:“尋常弓矢疑堪用,聞道 潮 人驅鱷魚。”
“驅鳄”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以下内容解釋:
典故出自《新唐書·韓愈傳》:韓愈被貶至潮州時,得知當地鳄魚為患,導緻百姓生活困苦。他親自前往視察,命下屬秦濟用豬羊祭祀溪水,并撰寫《祭鳄魚文》進行警告。傳說當夜暴風雷電驟起,鳄魚群西遷六十裡,潮州從此不再受鳄害困擾。
後人在詩文中常以“驅鳄”比喻為民除害的壯舉或克服艱難險阻的魄力,例如清代丘逢甲的詩句“留與五州作雄鎮,重收百鳄入神功”即化用此典。
韓愈驅鳄的故事成為後世官員勤政愛民的典範,其《祭鳄魚文》也被視為古代檄文名篇,體現了儒家“仁政”思想對自然災害的積極應對态度。
注意: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新唐書》《潮州府志》等史料或權威文學評論以驗證細節。
《驅鳄》是一個成語,意指用某種方法趕走鳄魚,比喻排除困難或解決問題。它多用于比喻艱難險阻之中的辦法、措施或方法。
《驅鳄》由馬(馬足旁)和鳥(鳥頭形)兩個部首組成。
馬的拼寫部首為馬足旁(馬字底下那部分),馬的筆畫為三畫;
鳥的拼寫部首為鳥頭形(鳥字左上為一點),鳥的筆畫為三畫。
《驅鳄》最早見于《史記·李斯列傳》:“子獵于文王之園,脫鞍大呼,曰:‘吾欲馭馬馳驟進取乎!'對曰:‘不可。蓋不驅螫虻馳蟻之害,馳蟻虺蛇也。’子西行,至渭水,以驅鳄者食昆,乘浮筏者渡焉。”意指通過一種方法來解決難題,比喻用正确的方法,解決困難的問題。
《驅鳄》的繁體字為「驅鱷」。
《驅鳄》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為「驅鰐」。
他想出了一個創新的辦法,成功驅鳄。
驅蚊、驅逐、驅散、驅車、驅敵。
驅除、趕走、消除、排除。
吸引、留住、接納、容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