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依樣描畫的方法過錄。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序說:“就他所編印的《殷墟蔔辭》看來……大率可靠,但可惜這書是出于摹錄而非拓印。”
“摹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ó lù,指通過依樣描畫的方法進行過錄或複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強調通過模仿原樣進行記錄或複制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文物研究中。例如,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提到,甲骨文研究中因技術限制常采用摹錄而非拓印,雖能保留原貌但精度受限()。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學術領域,如甲骨文、金石文字等難以直接拓印的文物研究。摹錄通過手工描繪保留細節,但相比拓印可能存在誤差()。
詞語來源
詞源可追溯至《漢書·藝文志》“摹録者,摹寫之也”,後擴展為通用術語()。現代用法更側重技術性複制的含義。
近義詞與辨析
總結來看,“摹録”是學術研究中一種傳統複制方法,其價值與局限性并存。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郭沫若相關著作或考古文獻。
《摹録》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模仿、抄寫。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摹”和“録”。
“摹”字的部首是手,它有15個筆畫;“録”的部首是钅(金的變體),它有16個筆畫。
《摹録》一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并有解釋,意為模仿書寫或抄錄他人的文字。《摹録》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表達對文學、書法等藝術形式的模仿和學習。
《摹録》的繁體字為《摹錄》。
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據《康熙字典》的記錄,字形基本與現在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1. 他喜歡摹録古代名家的書法作品,以提高自己的寫字水平。
2. 他通過摹録大師級的作品,探索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
3. 學生們被要求摹録一篇經典的文章,以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
組詞:模仿、抄寫、抄錄、模拟、模拟仿真。
近義詞:模仿、仿寫、抄襲。
反義詞:原創、獨創、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