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匏瓜空懸的意思、匏瓜空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匏瓜空懸的解釋

孔子比喻自己無法像匏瓜那樣系懸着而不讓人食用,應該出仕為官,有所作為。後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卻不為世所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匏瓜空懸”是源自《論語·陽貨》的典故性成語,本義指匏瓜(葫蘆的一種)懸挂而未被人食用,後比喻懷才不遇或賢能者不得其用的境況。該成語包含兩層核心語義:

  1. 本體釋義

    “匏瓜”在古代既是可食用的農作物,也是制作樂器的原料(如笙、竽),《說文解字》釋為“瓠也”,即葫蘆屬植物。而“空懸”直譯為懸挂于空中卻無實際效用,引申為閑置狀态。二者組合後,字面指匏瓜未被采摘使用,深層則暗含“才能未被施展”的隱喻。

  2. 典源解析

    該成語直接化用《論語·陽貨》中孔子之言:“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十三經注疏》)。孔子以匏瓜自喻,表達不願如器物般被束之高閣,而渴望實現政治抱負的訴求。這種以物喻志的修辭手法,使成語承載了古代知識分子對仕途理想的典型表達。

現代漢語中,“匏瓜空懸”多用于文學語境,形容人才遭冷遇或資源被浪費的現象。例如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評點懷才不遇者時,便援引此典強化批判力度。該成語因其經典出處和生動意象,成為漢語詞彙系統中批判社會人才浪費現象的重要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匏瓜空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出處與典故

源自《論語·陽貨》,記載孔子之言:“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以“匏瓜”(一種葫蘆)自喻,表達自己不願像懸挂的匏瓜一樣空有才能卻未被任用,而應出仕為官、實現抱負。

二、基本含義

  1. 本義:字面指成熟的匏瓜懸而未用,比喻人懷才不遇、才能未被施展()。
  2. 引申義:現多用于形容有才能者因環境限制或機遇缺失而無法發揮所長,含一定無奈或批判意味()。

三、用法與結構

四、争議與補充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虛無之物”,但此說法與傳統釋義差異較大,可能為誤解。主流解釋仍以《論語》典故為基礎,強調人才未被合理任用。

五、示例應用

建議結合《論語》原文及曆史背景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安泰安言傍僾報衙八月黃猜狂冊正車丞相闖客除例醇疵催青點收低利反告高眼勾引谷粒孤飄鶴膝風畫案火沖沖戶尉假定角歌袷袍極地爬天金剛砂靜居京兆酒媪九回腸斷襕帶樓舩鹿蔥命禾南心蹑屩檐簦甯靜蒲藍瓊罂全竈辱國殄民賞月剩客省覽事務員師友祭酒水火不相容說夢話蘇娘透井吞鳳吞咽瓦殿僞論霧鬓風鬟五勝象甲翕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