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稾書的意思、稾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稾書的解釋

謂草書。因草書不謹饬,如禾稈散亂未修治,故稱。 唐 韋續 《五十六種書》:“稾書,行草之文, 晉 衛瓘 、 索靖 善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稾書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中的一種特殊書體,又稱"藁書"或"稿書",其名稱源自"草稿"之意,特指書法家在創作過程中形成的即興手稿。該書體以自然率真為特征,常見于文人日常書信、詩稿等非正式場景,體現了書寫者最本真的筆墨意趣。

從書法發展史來看,稾書可追溯至漢代章草,至東晉時期王羲之《十七帖》等作品已顯其雛形。《中國書法大辭典》記載,稾書"結體寬博,筆勢連綿,兼具章草之古樸與今草之流暢"[來源1]。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将稾書歸為草書支脈,強調其"急就章"的創作特性[來源2]。

現代書法理論研究指出,稾書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自然天成的筆墨趣味,如蘇轼《黃州寒食詩帖》中的塗抹痕迹;其次是曆史文獻價值,米芾《珊瑚帖》等作品中的批注文字為後世研究提供重要依據;再者是技法傳承功能,趙孟頫《蘭亭十三跋》展現了臨帖過程中的思考軌迹[來源3]。故宮博物院藏《顔真卿祭侄文稿》即為稾書典範,被元代鮮于樞譽為"天下第二行書"[來源4]。

需要注意的是,稾書與正式書體存在本質區别。啟功在《論書劄記》中強調,其價值不在于工整規範,而在"存真率之趣,見性情之本"[來源5]。這種書體對後世文人書法影響深遠,明代徐渭、清代傅山等均通過稾書實踐拓展了書法表現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稾書”的詞義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稾書(gǎo shū)指草書的一種,其名稱源于字形散亂如未經修治的禾稈(稾即“稿”,本義為禾稈)。因書寫風格自由奔放、不拘謹而得名()。

2.來源與文獻依據

唐代韋續在《五十六種書》中記載:“稾書,行草之文,晉衛瓘、索靖善之。”說明稾書是行草書的變體,且晉代書法家衛瓘和索靖擅長此類書體()。

3.字形特點

4.相關擴展

5.注意事項

當前搜索結果均來自網絡詞典,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曆代書法論文選》等專業文獻進一步驗證。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書法家作品分析,可提供補充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邊豎标刀痹醫渤海灣顫恐産育垂條大事去矣短衣匹馬多樣時樊檻樊素高幾拱璧刮陰風鬼诹國學蚝山洪洪滬渎晦悶煎镕積厚流廣浄瓶景趣晉接金炬卷巴君權國曠絕靈祠陵園妾露處貿取馬潼馬行馬叙倫磨化不開牛轉草泥中之對貔環披披藉藉疲勩啟疆輕財重士瞿地曲阻忍酷戎昭折齒首術熟衍司命死去活來松磴宿藏孫思邈宿澤停景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