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鈇钺的意思、賜鈇钺的詳細解釋
賜鈇钺的解釋
亦作“ 賜斧鉞 ”。古時天子以鈇钺賜于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權。《禮記·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 孔穎達 疏:“賜鈇鉞者,謂上公九卿得賜鈇鉞,然後鄰國臣弑君、子弑父者得專征之。”《新唐書·陸贽傳》:“是以古之遣将者,君推轂而命之,又賜鈇鉞,故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機宜不以遠決,號令不以兩從。” 清 宋儒醇 《甲春春三月》詩:“肉食無遠謀,徒勞賜斧鉞。” 清 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遂遣 景隆 代 炳文 。臨行,賜 景隆 通天犀帶,親餞之 江 滸,復賜斧鉞,俾專征伐,不用命者戮之。”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鈇钺的解釋 .斫刀和大斧。腰斬、砍頭的刑具。《荀子·樂論》:“且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忠臣竭誠不顧鈇鉞之誅以陳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 顔師古 注:“
網絡擴展解釋
“賜鈇钺”是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臣屬軍事征伐權的重要儀式象征,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賜鈇钺”讀作cì fū yuè,指天子将鈇(鍘刀刑具)和钺(斧形兵器)賜予諸侯或重臣,象征授予其專征伐、行誅殺之權。該詞亦作“賜斧钺”,兩者含義相同,均為權力代稱。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
權力來源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諸侯需先獲賜弓矢方可征伐,再得鈇钺才能執行誅殺。孔穎達疏解稱,此權僅限于上公九卿,用于征讨鄰國弑君、弑父等重罪。
-
儀式象征
鈇钺既是刑具也是禮器,賜予行為代表君主對臣子的絕對信任,使其能代行天子軍事權。唐代陸贽在《新唐書》中提到,賜鈇钺後将領可獨立決策軍務,體現“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的原則。
三、延伸意義
- 合法性标志:持鈇钺者代表天子意志,征伐行動具備正當性。
- 等級制度體現:僅高階貴族或重臣可獲此權,反映古代權力分層。
注:以上内容綜合《禮記》《新唐書》等文獻及多部辭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鈇钺》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賜”、“鈇”和“钺”三個部分。
- “賜”意為給予、授予,表示賞賜或授予某種榮譽或權力。
- “鈇”是一個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使用的字,它是由“金”和“工”兩個部首組成,用來指代一種古代的鎚子,是打擊和攻擊的工具。
- “钺”是古代軍事用語,是一種古代兵器,形狀像斧頭,常用于軍隊的儀式和标志性行動。
《賜鈇钺》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官方文書和儀式用語。它的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賜鈇钺》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細微的差異,但整體結構和字形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個關于《賜鈇钺》的例句:
- 君主親自賜予将軍一個華麗的鈇钺,以表彰他在戰場上的勇敢和功績。
一些相關的詞語和短語包括:
- 組詞:賜予、授予、賞賜、授勳。
- 近義詞:封賞、獎勵、授勳。
- 反義詞:沒收、撤銷、剝奪。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