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鈇钺的意思、賜鈇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鈇钺的解釋

亦作“ 賜斧鉞 ”。古時天子以鈇钺賜于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權。《禮記·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 孔穎達 疏:“賜鈇鉞者,謂上公九卿得賜鈇鉞,然後鄰國臣弑君、子弑父者得專征之。”《新唐書·陸贽傳》:“是以古之遣将者,君推轂而命之,又賜鈇鉞,故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機宜不以遠決,號令不以兩從。” 清 宋儒醇 《甲春春三月》詩:“肉食無遠謀,徒勞賜斧鉞。” 清 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遂遣 景隆 代 炳文 。臨行,賜 景隆 通天犀帶,親餞之 江 滸,復賜斧鉞,俾專征伐,不用命者戮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賜鈇钺”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殊授權儀式,指君主将象征軍事刑戮之權的鈇、钺兩種兵器授予臣子,以示賦予其專征伐、行誅殺的特權。該詞由“賜”“鈇”“钺”三部分構成:

  1. 鈇(fū):古代斧類兵器,形制較钺輕便,《說文解字》釋為“斫莝刀也”,原指砍柴工具,後演變為刑具,象征執行刑罰的權力。

  2. 钺(yuè):青銅制長柄斧,《爾雅》記載“钺大而斧”,其形制莊重,多用于祭祀與軍事典禮,如《尚書·牧誓》載周武王“左杖黃钺”指揮軍隊,成為軍權的直接象征。

  3. 合稱含義:周代确立“賜鈇钺”制度,《禮記·王制》記載諸侯得“鈇钺之賜”方可征伐不臣。漢代發展為“假黃钺”儀制,如《三國志》載曹操獲“授鈇钺之重”掌征伐,代表君主授予的最高軍事裁決權。

該儀式具有雙重政治意涵:既通過器物象征強化君臣契約關系,又以禮制形式确立軍事指揮權的合法性,反映了古代“兵權天授”的政治哲學。現代漢語中,“賜鈇钺”作為曆史詞彙,多用于描述古代權力授受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賜鈇钺”是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臣屬軍事征伐權的重要儀式象征,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賜鈇钺”讀作cì fū yuè,指天子将鈇(鍘刀刑具)和钺(斧形兵器)賜予諸侯或重臣,象征授予其專征伐、行誅殺之權。該詞亦作“賜斧钺”,兩者含義相同,均為權力代稱。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1. 權力來源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諸侯需先獲賜弓矢方可征伐,再得鈇钺才能執行誅殺。孔穎達疏解稱,此權僅限于上公九卿,用于征讨鄰國弑君、弑父等重罪。

  2. 儀式象征
    鈇钺既是刑具也是禮器,賜予行為代表君主對臣子的絕對信任,使其能代行天子軍事權。唐代陸贽在《新唐書》中提到,賜鈇钺後将領可獨立決策軍務,體現“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的原則。


三、延伸意義

注:以上内容綜合《禮記》《新唐書》等文獻及多部辭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騃怯寶雲巴前算後卑躬草就唱念遲疑未決戳搭廚萐刍輿黛岑黨魁噹啷啷雕萎地下恩分告吹羹食公坐怪恨軌物範世鼓漏顧私禾詞鼓華的謊話怙彊戶侍護送艦日鹪枝炯耀九體跼蹙快當來弗及明玑睦崇南越鳥暖霭懦靡蓬門荜戶契闊日居月諸三十六洞天山茶善譚山衣深遠術精宋無忌踏地台省天從人原鐵闆銅絃佗發武英殿聚珍版書銜橜仙桡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