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聖棄知的意思、絶聖棄知的詳細解釋
絶聖棄知的解釋
1.見"絶聖棄智"。
詳細解釋
見“ 絶聖棄智 ”。
詞語分解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棄知的解釋 見“ 棄智 ”。
網絡擴展解釋
“絶聖棄知”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是主張摒棄人為的智慧與權威,回歸自然純樸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析
- “絶”即斷絕,“聖”指世俗推崇的智慧或聖人标準,“棄”為抛棄,“知”通“智”()。整體指否定人為創造的智慧體系,包括權威觀念和主觀判斷。
- 深層内涵
強調通過消除過度幹預的智巧(如禮法、權謀),使民衆恢複本真天性,達到社會和諧()。
二、思想淵源
- 道家經典出處
- 最早見于《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主張無為而治()。
- 《莊子·胠箧》進一步引申:“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認為智巧會引發争奪,需返璞歸真()。
三、應用與影響
- 社會治理層面
反對用嚴苛禮法或權術統治,提倡減少人為幹預,讓民衆自發遵循自然規律()。
- 個人修養層面
主張個體擺脫功利心與機巧心,追求内在質樸,與道家“緻虛守靜”思想一脈相承。
四、相關辨析
- 同義詞:常與“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并列使用,共同構成道家對人為規範的批判體系()。
- 異體寫法:部分文獻中寫作“絶聖棄智”,含義相同()。
提示:該詞體現了道家對自然本真的推崇,與儒家倡導的禮教形成鮮明對比。若需擴展閱讀,可參考《老子》《莊子》原文或相關哲學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絶聖棄知》的意思
《絶聖棄知》是一個成語,意為放棄知識和智慧。它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團體的無知和愚昧。
拆分部首和筆畫
《絶聖棄知》由四個漢字組成,它們分别是:
- 絶(絕):由纟(紡織品)和色(有色彩的)組成。在《康熙字典》中是由十筆構成。
- 聖:由土(土地)和升(上升)組成。在《康熙字典》中是由三筆構成。
- 棄:由弓(弓箭)和去(離開)組成。在《康熙字典》中是由八筆構成。
- 知:由矢(箭)和口(嘴巴)組成。在《康熙字典》中是由六筆構成。
來源
《絶聖棄知》最早出現于《莊子》這本書中。簡單解釋意為放棄對聖人的認知,表示人們追求知識和智慧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自以為是而錯過更深層次的真實智慧。
繁體
《絶聖棄知》的繁體字形為《絕聖棄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例如,棄字的古代寫法是䇿,聖字的古代寫法是聖。
例句
1. 那位領導官員絶聖棄知,根本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2. 這部電影以諷刺的方式揭示了社會絶聖棄知的現象。
組詞
絶聖棄知可以結合其他詞彙形成新詞,例如:
- 絶學:放棄學習。
- 棄暗投明:放棄黑暗,轉向光明。
- 絶迹:消失不見。
近義詞
放棄智慧、舍棄聰明、放棄學識
反義詞
追求智慧、保留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