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用詞艱澀和句法奇特的詩句。 唐 王建 《寄上韓愈侍郎》詩:“叙述異篇經總别,鞭驅險句最先投。” 明 王世懋 《藝圃撷馀》:“ 少陵 故多變态,其詩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麗句,有險句,有拙句,有累句。” 馬南邨 《燕山夜話·賈島的創作态度》:“一味追求奇字險句。”
“險句”是漢語詞彙,指在詩歌創作中使用艱澀詞彙或奇特句法的詩句,常見于古代文學評論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險句指通過生僻用詞、複雜句法或非常規結構形成的詩句,常打破常規語言習慣以追求獨特表達效果。
主要特點
文學評價
古代文論對此褒貶不一:
典型例證
該術語反映了古代詩歌創作中對語言創新的探索,但過度使用可能影響作品傳播與理解。更多例證可參考《藝圃撷馀》及唐宋詩集注本。
險句,讀音為xiǎn jù,是一個名詞,表示一種詞句或言辭中有可能存在危險、冒犯或引起争議的句子。
險句的組成部分是險(部首:阜;筆畫:8)和句(部首:口;筆畫:5)。
險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文化中,人們重視謹言慎行,認為一句話的選擇和使用可以對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産生重大影響。因此,将存在危險、冒犯或引起争議的句子稱為險句。
險句的繁體字為「險句」。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險句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險」字的古時候寫法為象形字,表示山或崖的形狀,意味着危險。而「句」字的古時候寫法中,下面有「口」字形狀,代表一個口的形狀,表示言語。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險句」這個詞。
以下是一些關于險句的例句:
1. 他說了幾句險句,引起了争議。
2. 謹言慎行,避免說出險句。
3. 這篇文章中有幾句很有深意的險句。
與險句相關的詞組有:
1. 慎言慎行
2. 謹言慎行
3. 言不達意
4. 冒犯他人
險句的近義詞有:
1. 冒犯之言
2. 争議之言
3. 帶有風險的句子
4. 有悖禮儀的言辭
險句的反義詞是:
1. 安全的句子
2. 不冒犯的言辭
3. 禮貌的對話
4. 符合社會規範的言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