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紋的意思、繩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紋的解釋

古代陶器的一種紋飾。用纏有繩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多在陶器的腹部。 中國 新石器時代和 殷 周 時代的陶器常有這種紋飾。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二節:“他們普遍地在單把鬲、斝、甗、罐等砂質炊器上拍印繩紋,其他容器有蘭紋、方格紋或是素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繩紋是古代陶器上常見的一種原始紋飾,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1. 定義與制作工藝
    繩紋是通過在陶坯半幹時,用纏有繩子或草藤的工具(如陶拍)拍印形成的紋樣,多位于陶器的腹部。這種工藝既加固陶坯,又形成裝飾效果,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陶器的典型特征。

  2. 分類與形式
    根據繩紋粗細可分為粗繩紋和細繩紋;排列形式多樣,包括縱向、橫向、斜向,以及分段、交叉、平行等組合。例如戰國淺腹豆上的繩紋與幾何紋組合,體現了裝飾手法的演變。

  3. 曆史時期與分布
    繩紋最早見于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盛行于整個新石器時代和殷周時期,至西漢逐漸消失。日本“繩紋時代”也以此類陶器命名,指代約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300年的文化階段。

  4. 文化意義
    除實用功能外,繩紋被賦予象征意義。如戰國時期的淺腹豆紋飾,繩紋寓意“團結”,幾何紋則象征文化傳承與豐收。春秋時期的曾伯克父霝等文物也以繩紋體現社會凝聚力。

  5. 考古實例
    出土文物中常見繩紋陶器,如灰褐陶器表面的連弧狀細繩紋、戰國夾砂陶釜的刻劃紋等,這些實證為研究古代工藝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考古資料或博物館藏品記錄。

網絡擴展解釋二

《繩紋》的意思

《繩紋》是一個漢字,指的是繩索的紋理或花紋。這個詞常用來形容繩索表面的紋理,也可比喻事物的紋理或紋路。

拆分部首和筆畫

《繩紋》這個字的部首是《纟》(纟是絲繩的部首),在左邊;總共有七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繩紋》是一個簡體字,其繁體字為「繩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繩紋」通常寫作「繩紋」。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漢字的演變,現代漢字簡化了一些部分,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用的「繩紋」。

例句

1. 這條繩子上有着精美的繩紋,非常美觀。
2. 這塊木制品的表面有着粗細不一的繩紋,非常有質感。

組詞

繩索、繩結、紋理、花紋

近義詞

紋路、紋樣

反義詞

平滑、無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