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紋的意思、繩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紋的解釋

古代陶器的一種紋飾。用纏有繩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多在陶器的腹部。 中國 新石器時代和 殷 周 時代的陶器常有這種紋飾。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二節:“他們普遍地在單把鬲、斝、甗、罐等砂質炊器上拍印繩紋,其他容器有蘭紋、方格紋或是素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繩紋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考古學術語與文化概念,其核心指代以繩索壓印或滾壓形成的紋飾,亦特指東亞新石器時代的标志性陶器裝飾及日本早期文化分期。以下從詞義、考古實證及文化延伸三方面詳解:


一、基本詞義與特征

繩紋(拼音:shéng wén)字面指繩索纏繞或按壓形成的紋路。其形态特征為:


二、考古學核心定義

在東亞新石器時代考古中,“繩紋”特指陶器表面以繩壓技術制作的裝飾紋樣,代表中國與日本早期文明的工藝特征:

  1. 中國繩紋陶

    • 時期:距今約7000–5000年前,集中于黃河中下遊(仰韶文化)、長江中遊(大溪文化)等遺址。
    • 工藝:以麻繩或草繩纏繞陶拍,壓印于陶坯,形成加固與裝飾雙重作用。
    • 典型器物:圜底缽、深腹罐等炊煮器,紋飾多分布于器腹及口沿。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217頁。

  2. 日本繩紋文化(縄文時代)

    • 分期:公元前14000年–公元前300年,以繩紋陶器為命名依據,是日本最早的文化分期。
    • 紋飾演變:早期為粗犷直線紋,中期發展出渦卷紋、火焰紋等複雜樣式,體現狩獵采集社會的審美意識。

      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縄文:1萬年の美の鼓動》,2018年特展圖錄。


三、術語的文化延伸

“繩紋”一詞衍生為日本文明起源的象征性符號:


四、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在工藝、藝術及設計領域,“繩紋”保留其原始工藝特征,常見于:

網絡擴展解釋

繩紋是古代陶器上常見的一種原始紋飾,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1. 定義與制作工藝
    繩紋是通過在陶坯半幹時,用纏有繩子或草藤的工具(如陶拍)拍印形成的紋樣,多位于陶器的腹部。這種工藝既加固陶坯,又形成裝飾效果,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陶器的典型特征。

  2. 分類與形式
    根據繩紋粗細可分為粗繩紋和細繩紋;排列形式多樣,包括縱向、橫向、斜向,以及分段、交叉、平行等組合。例如戰國淺腹豆上的繩紋與幾何紋組合,體現了裝飾手法的演變。

  3. 曆史時期與分布
    繩紋最早見于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盛行于整個新石器時代和殷周時期,至西漢逐漸消失。日本“繩紋時代”也以此類陶器命名,指代約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300年的文化階段。

  4. 文化意義
    除實用功能外,繩紋被賦予象征意義。如戰國時期的淺腹豆紋飾,繩紋寓意“團結”,幾何紋則象征文化傳承與豐收。春秋時期的曾伯克父霝等文物也以繩紋體現社會凝聚力。

  5. 考古實例
    出土文物中常見繩紋陶器,如灰褐陶器表面的連弧狀細繩紋、戰國夾砂陶釜的刻劃紋等,這些實證為研究古代工藝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考古資料或博物館藏品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班枝花保護國不爽累黍逋滞川砥除隧楚執珪毳裀催租帶寬地符遞奏鈍惛蠹傷惡風二廟仿宋本反汗服職篝燈關稅同盟鬼王海鹘好多豲豬夾布江波轎馬階銜赍發荊笄襟章濟時軍報孔艱連城璧廉卓禮不下庶人烹然僻亂聘賢惬適權家铨曆熱渴融釋沈唱實着雙斧伐孤樹特克斯群島和凱科斯群島通眉土遁頹倒徒有其名蔚氣顯章小媳婦子攜率邪世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