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策的意思、寶策的詳細解釋
寶策的解釋
寶鼎神策。語本《史記·封禅書》:“ 黃帝 得寶鼎神策。”後以“寶策”象征天命或社稷。《宋書·朱齡石毛脩之等傳論》:“然後可以變國情、愜民志,撫歸運而膺寶策。”《南齊書·高帝紀上》:“神鼎将遷,寶策無主,實賴英聖,匡濟艱危。”
詞語分解
- 寶的解釋 寶 (寳) ǎ 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刵 )。國寶。財寶。珍寶。傳(俷 )家寶。如獲至寶。寶貴。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 敬辭,用于稱别人的,寶地。寶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專業解析
"寶策"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字源解析
- "寶"(寶):甲骨文象房屋内有貝(貨币)和玉(珍寶),本義指珍貴之物。《說文解字》釋為"珍也",引申為貴重、神聖之意。
- "策":原指竹簡編成的文書,《說文解字》稱"馬箠也",後特指帝王文書。西周金文中"策"通"冊",如《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二、核心釋義
"寶策"為并列式複合詞,專指:
- 帝王符命:象征天命所歸的文書,如《史記·周本紀》載武王"修社及商纣宮,登之,以寶珪告天",此處"寶珪"即類寶策之物。
- 治國典籍:特指記載國家大政方針的皇家文獻,《漢書·晁錯傳》有"陛下配天象地,覆露萬民,絕秦之迹,除其亂法"的治國方略記載,此類文獻即屬"寶策"範疇。
- 祥瑞象征:作為王朝正統性的神聖信物,《宋書·符瑞志》載"黃帝得寶策于宛朐",将其視為天賜祥瑞。
三、文化象征
在禮制文化中,"寶策"具有雙重功能:
- 權力符信:如《唐六典》所載"神玺以鎮中國,藏而不用",寶策類器物是皇權合法性的物質載體。
- 曆史傳承:《春秋左傳注疏》載"策勳府,藏功書",表明其作為曆史文獻的傳承價值。
典籍例證
《史記·封禅書》明确記載:"黃帝得寶鼎神策",此處"神策"即"寶策",指占卜吉兇的蓍草與承載天命的符契,印證其作為天命象征的核心含義。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對"寶"、"策"的釋義
- 《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告天儀式
- 《漢書·晁錯傳》治國方略記載
- 《宋書·符瑞志》黃帝得寶策記載
- 《唐六典》卷八玉玺制度
- 《春秋左傳正義·僖公二十四年》杜預注"策勳府"制度
注:因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中華書局點校本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平台查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寶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兩個角度解析:
一、曆史文獻中的核心含義
基本解釋:
“寶策”指“寶鼎神策”,源自《史記·封禅書》中“黃帝得寶鼎神策”的記載。其中:
- 寶鼎:象征國家政權或天命所歸;
- 神策:指占卜或治國的重要謀略。
後引申為天命、社稷的象征,多用于描述政權合法性或重大曆史變革(如《宋書》《南齊書》中的用例)。
二、現代用法的延伸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寶貴的計策或意見”,屬于成語用法。例如:“他的建議堪稱寶策,解決了公司危機。”
需注意:這種用法較側重比喻意義,與曆史文獻中的象征含義存在差異。
三、綜合辨析
- 語境差異:
- 古籍中多指政權象征(如“膺寶策”表示接受天命);
- 現代語境可能側重珍貴謀略的比喻義。
- 權威性參考:
建議優先參考《史記》《宋書》等曆史文獻釋義,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封禅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挺立巴拮苞裹報況八音子變化波神不知深淺慘獄敕封傳杯換盞戳不住刀楯大挑第二次東征抵近射擊頂罐鍛脯焚筆粉撲寡悔騧駵汗馬之功合口換白遑急回向文劍及履及甲日客處客睡牦虱夢華面命披荊斬棘評産俜伶姘人破不剌籤條弱民賞號善賈沈委蝕本生意轼櫃孫叔韬戈特銀通練通幽屯阨枉辔學步無價值向令相羊仙伎小格蝦須簾協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