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挑的意思、大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挑的解釋

清 乾隆 以後定制,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縣用,二等的以教職用。六年舉行一次,意在使舉人出身的有較寬的出路,名為大挑。挑選的标準多重形貌,相傳有“同田貫日氣甲由申”八字訣,合于前四字形貌者為合格。例如長方面型為“同”,方面型為“田”,身體長大為“貫”,身體勻稱為“日”。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下·治賦》:“餘友 陳春噓 名 昶 ,以舉班大挑得知縣,分發 浙江 。” 清 吳敏樹 《先考行狀》:“次即 敏樹 , 道光 壬辰舉人,大挑二等,候補教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挑"是清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特殊選拔程式,主要用于在會試落榜的舉人中挑選人才擔任官職。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來源依據:

一、核心釋義

大挑

指清代每六年舉行一次的選拔制度,針對會試三次以上未中進士的舉人,由朝廷派王公大臣進行面試,根據形貌(體态、儀表)與應對(言談、才識)綜合評定等級,擇優授予知縣、教職等基層官職。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214頁

二、曆史背景與實施規則

  1. 選拔周期與對象

    每六年(逢丑、未、辰、戌年)舉行,參與者須為三次會試落榜的舉人。

    來源:《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一章(商衍鎏著)

  2. 面試标準

    • 形貌:需體态端正,無殘疾;
    • 應對:考察言語條理、學識基礎。

      通過者分為兩等:一等可任知縣,二等授教職(州學正、縣教谕等)。

      來源:《清史稿·選舉志三》

  3. 淘汰機制

    每二十人一組,面試後挑出三人落選(稱“跳八仙”),餘者授職。

    來源:《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第五章(李世愉著)

三、引申含義與現代關聯

該制度雖在清末廢除,但“大挑”一詞在文獻中仍保留其曆史含義,偶用于比喻人才選拔中的關鍵性考核環節。

來源:《辭源》(第三版)“大挑”詞條


權威參考文獻(按釋義順序标注):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商衍鎏. 《清代科舉考試述錄》.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8.
  3. 趙爾巽等. 《清史稿·選舉志三》. 中華書局, 1977.
  4. 李世愉.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5.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大挑”一詞主要有兩種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語境區分理解:

一、清代科舉制度中的“大挑”

  1. 起源與目的
    始于乾隆時期,針對三次會試未中的舉人,每六年舉行一次選拔,旨在拓寬舉人出路。
  2. 選拔标準與結果
    • 一等授知縣,二等任教職(如地方學官)。
    • 注重形貌特征,采用“同田貫日”八字訣:
      • 同:長方面型;田:方臉;貫:身材高大;日:體态勻稱。

二、現代教育領域的“大挑”

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簡稱“大挑”),與“小挑”(創業計劃競賽)并列。

其他補充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清代科舉細節,可參考《履園叢話》等古籍;現代競賽信息建議通過教育部門官網核實。

别人正在浏覽...

白報紙白醝報呈不拔一毛冊授程日承意傳鑼垂仁打交對稻粱謀打野眼甸侯東南雀飛多倫多仿佯凡碌負逋副産品附湊耕人格簺疆候缣绫積黠決壞刳脔來芳浪迹浮蹤靈辰靈玑麟趾路鼗毛廧谟訓鳥喙陪敦蓬間雀偏修媲偶皮脂坡田清路三回五解山叟梢林涉閱世教宿達素來謄録頹落微伺微細文盲文選巷無窮大量蝦兵蟹将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