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te]∶簡而明的字條
(2) [book mark]∶指書籤或類似條形硬片
(1).貼在卷軸及書籍封面上的字條。 章士钊 《蘇報案始末記叙》:“吾為題《革命軍》籤條。”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序文我想還是請 建功兄 寫一寫。籤條則請 兼士 。” 巴金 《家》十一:“祖父方才給我的一本線裝書,我看了封面上白紙籤條的題名《劉芷唐先生教考戒淫淺訓》就覺得頭痛。”
(2).寫有文字、貼在封套正中的紙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我便過去,見已套好了一大疊帖子,籤條也粘好了,旁邊一本簿子,開列了人名,我便照寫了。”
(3).由主管人批注意見的紙片。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六:“他拿起茶幾上的一支粗大的紅藍鉛筆準備要在籤條上寫,‘一萬五千塊錢,可夠吧?唵?’”
“籤條”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和用法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解釋:
書面确認文件
指用于确認事實或承諾的書面憑證,常見于法律或商業領域。例如合同中的“回籤條款”。這一含義源于古代文書制度,由“籤”(籤署)和“條”(文件)組合而成。
實物标籤或書籤
指貼在書籍、卷軸或物品表面的标籤,用于标注名稱、内容或批注意見。例如巴金在《家》中提到的書籍封面籤條。
“籤條”既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件,也可作為實物标籤或占卜工具,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用法,可參考文學作品或法律文書案例。
《籤條》是指用來簽名、籤字的紙條或木片,用于确認某種協議、合同、文件等的有效性。
《籤條》的部首是“⺥”(卩),筆畫數為5。
《籤條》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貢禹傳》:“嘗於函谷關外貫羸病,得一紙封渥美,言将有以脫關旁載,并是籤條。”可見《籤條》用作籤字的方式在古代已有使用。
《籤條》的繁體字為「簽條」。
在古代,漢字《籤條》的寫法有所差異,如《說文解字》認為“卩”寫作“㔮”,并附有*********。這些寫法在曆史演變和審美觀念的影響下發生了變化。
1. 他在合同上籤了一條精美的《籤條》。
2. 請您在這張《籤條》上籤字确認。
籤約、籤署、籤訂、籤收、簽名、籤字、籤發、籤約人、籤訂合同、籤字确認。
簽名、籤字、蓋章、钤。
撤銷、作廢、取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