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東征的意思、第二次東征的詳細解釋
第二次東征的解釋
1925年9月,陳炯明在英帝國主義和國内反動勢力的支持下重占東江地區,企圖奪取廣州。9月28日,國民政府決定第二次東征,任命蔣6*介6*石為東征軍總指揮,周6*恩6*來為總*********主任。11月初收複東江,為國民政府統一廣東奠定了基礎。
詞語分解
- 第二的解釋 詳細解釋複姓。見《通志·氏族四》。
- 東征的解釋 .向東征伐。《詩·小雅·漸漸之石》:“武人東征,不皇朝矣。” 鄭玄 箋:“将率受王命東行而征伐。” 漢 揚雄 《甘泉賦》:“函甘棠之惠,挾東征之意。” 唐 李商隱 《隨師東》詩:“東征日調萬黃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第二次東征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第二次東征是中國近代曆史上的重要軍事行動,具體指1925年10月至11月廣東國民政府對軍閥陳炯明殘部發動的戰役。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背景
第二次東征是廣州國民政府為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消滅陳炯明勢力而發動的關鍵戰役。此前,第一次東征雖取得勝利,但陳炯明殘部在滇桂軍閥叛亂時卷土重來,重新占據東江地區并威脅廣州。國民政府遂決定再次出兵。
2.軍事部署與指揮官
- 總指揮:蔣介石擔任東征軍總指揮,周恩來任總政治部主任,負責政治宣傳和動員工作。
- 參戰部隊: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為主力,包括何應欽率領的第一師等,總兵力約3萬人。
3.關鍵戰役與進程
- 惠州攻堅戰:1925年10月14日,東征軍強攻“南方第一堅城”惠州。由蔣先雲等共産黨員組成的“攻城先鋒隊”發揮重要作用,最終攻克該城,成為戰役轉折點。
- 海豐之戰:第一縱隊在何應欽、周恩來指揮下,通過戰術佯攻和農民自衛軍配合,迅速占領陳炯明老家海豐,瓦解敵軍士氣。
4.結果與影響
- 戰役曆時月餘,徹底擊潰陳炯明殘部,統一廣東全境,為後續北伐奠定基礎。
- 政治工作成效顯著:周恩來領導的政工團隊動員民衆支援,提升軍隊戰鬥力,成為國共合作的典範。
5.曆史意義
此次戰役是國民革命軍首次大規模協同作戰的勝利,展現了蘇聯軍事援助(如武器、顧問)對國民政府軍隊現代化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加速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如需更完整的戰役細節(如行軍路線、國際背景),可參考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及黨史頻道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第二次東征的意思:這個短語指的是某個人或團體進行的第二次向東方地區行動或戰争。拆分部首和筆畫:《第二次東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第」和「東」,筆畫總共是12畫。來源:這個短語的來源是曆史事件或戰争中的具體次序和行動。繁體:《第二次東征》這個短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第二次東征」。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這個短語可能有不同的寫法,需要查證具體的曆史文獻。例句:他們正在為第二次東征做準備。組詞:第二次、東征。近義詞:東方遠征。反義詞:西征。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