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疆大吏的意思、封疆大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疆大吏的解釋

亦作“ 封疆大臣 ”。亦作“ 封疆大員 ”。 明 代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和 清 代的總督、巡撫總攬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類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諸侯,故稱。《明史·兵志二》:“當是時,都指揮使與布、按并稱三司,為封疆大吏。”《官場現形記》第四二回:“連升帶保,不到二十年工夫,居然做到封疆大吏,在 湖北 巡撫任上,也足足有了三個年頭。” 馬其昶 《<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率取材 曾 門。” 吳晗 《況鐘和周忱》:“ 周忱 從公元一四三○年任 江南 巡撫,一直到一四五一年,前後共二十一年,是 明朝 任期最長的封疆大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疆大吏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性官職稱謂,特指古代中國受帝王委派、總攬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的最高地方長官。其核心含義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封疆”指帝王分封的疆土,象征管轄區域;“大吏”即高級官員。合稱意為統轄廣闊疆域的重要官員。

  2. 曆史職權

    明清時期主要指總督、巡撫等官職。例如:

    總督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巡撫主“宣布德意,撫安齊民”(《清史稿·職官志》)。

    其職責涵蓋軍事防禦、吏治監察、賦稅征收及司法裁決,權力高度集中。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封建時代指統治一省或數省的高級官員,如總督、巡撫。”強調其封土守疆的軍政屬性(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2. 《辭源》(修訂本)

    釋義:“明清稱總督、巡撫為封疆大吏,因皆系皇帝特命,總攬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三、曆史語境與演變

四、典型用例

晚清時期,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整頓吏治、興辦洋務,是影響深遠的封疆大吏代表(《清史稿·曾國藩傳》)。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封疆大吏”是中國古代對地方高級官員的統稱,其含義和具體指代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封疆”原指分封疆土,源于周代分封制。後逐漸虛化,泛指管轄一方疆域的官員;“大吏”即高級官吏。合稱指統轄一方的軍政要員,尤以明、清兩代的總督、巡撫為代表。

二、曆史演變

  1. 明朝時期

    • 省級設“三司”:都指揮使(軍事)、布政使(民政)、按察使(司法),三者并稱封疆大吏。
    • 後期增設總督、巡撫作為中央臨時派遣官員,協調地方事務,但尚未固定為地方官職。
  2. 清朝時期

    • 總督與巡撫成為正式地方官:
      • 總督:管轄一至三省,總攬軍政大權(如著名的直隸總督、兩江總督)。
      • 巡撫:主管一省民政、司法及科舉,地位略低于總督。
    • 乾隆年間“督撫制”成熟,布政使、按察使降為督撫屬官。

三、職責與特點

四、文學與史料例證

五、延伸說明

需注意:秦漢至唐宋時期,“封疆大吏”多指鎮守邊疆的武将,而明清時期主要指内地省級高官。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系數百寮白藕北洋不可名狀裁恨乘急舂杵楚水點酥鲽鹣鼎氣陡度垩筆放量方雅防抑翻然悔悟各位瑰麗沽矯黃銀樹呼天號地椒壺驚恨鏡史極豔巨骨開門老大哥論材買懽盲雲門廊猕猴池木械排籤平陽酒破涕為笑破妄情投誼合耆壯柔習上古生番神武門耍嘴皮子水犀手司掌塌拉天爵圖寫王時猥人無家可歸詳案詳情度理向事銜荷小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