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封疆大臣 ”。亦作“ 封疆大員 ”。 明 代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和 清 代的總督、巡撫總攬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類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諸侯,故稱。《明史·兵志二》:“當是時,都指揮使與布、按并稱三司,為封疆大吏。”《官場現形記》第四二回:“連升帶保,不到二十年工夫,居然做到封疆大吏,在 湖北 巡撫任上,也足足有了三個年頭。” 馬其昶 《<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率取材 曾 門。” 吳晗 《況鐘和周忱》:“ 周忱 從公元一四三○年任 江南 巡撫,一直到一四五一年,前後共二十一年,是 明朝 任期最長的封疆大員。”
“封疆大吏”是中國古代對地方高級官員的統稱,其含義和具體指代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封疆”原指分封疆土,源于周代分封制。後逐漸虛化,泛指管轄一方疆域的官員;“大吏”即高級官吏。合稱指統轄一方的軍政要員,尤以明、清兩代的總督、巡撫為代表。
明朝時期
清朝時期
需注意:秦漢至唐宋時期,“封疆大吏”多指鎮守邊疆的武将,而明清時期主要指内地省級高官。
《封疆大吏》是一個成語,意為官職高位的官員或統治者,也指擔任重要職務的人。
《封疆大吏》的部首是“屍”和“口”,總計包含16個筆畫。
《封疆大吏》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古代,國家給邊境守護者以及具有疆域保衛職責的高級官員封賞,并授予他們重要的職務,以維護國家安全。這些官員也被稱為“封疆大吏”,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封疆大吏》的繁體字是“封疆大吏”。
古時候,封疆大吏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是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封疆大吏,被任命為邊疆地區的總指揮。
2. 這位封疆大吏在維護國境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封疆、大吏、封賞、國境、重要
要員、重臣、高官
小吏、平民、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