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有椒漿的壺。亦代指椒漿。 唐 黃滔 《祭陳侍禦峤》:“椒壺略備,蘭俎聊具。申永訣於斯言,庶冥感其誠素,嗚呼哀哉!”
“椒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椒壺”指盛有椒漿的壺,也可直接代指椒漿本身。椒漿是一種古代用于祭祀或宴飲的香料酒,由花椒等香料浸泡制成()。
唐代黃滔在《祭陳侍禦峤》中寫道:“椒壺略備,蘭俎聊具。”此句描述祭祀時以椒漿和蘭草裝飾的禮器,體現“椒壺”的祭祀用途()。
椒漿在古代被視為潔淨之物,常用于祭祀儀式,表達對神靈或祖先的敬意。因此“椒壺”不僅是容器,更承載禮儀功能。
現代漢語中,“椒壺”已非常用詞,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研究領域,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容器或椒漿)()。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古代禮儀文獻或唐代文學作品中的相關用例。
《椒壺》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用來保存胡椒粉的容器,也可泛指任何用來保存調味品的器皿。
《椒壺》的部首是木,由“木”和“壺”兩個部分構成。
其中,“木”的拆分部首是未,整個字的筆畫數是8。
“壺”的拆分部首是豕,整個字的筆畫數是12。
《椒壺》這個詞的來曆比較古老,已經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它最早出現在《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之一。
在繁體字中,《椒壺》的寫法是「椒壺」,字形與簡體字基本一緻,隻是某些筆畫的連接方式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少變遷,包括《椒壺》這個詞。根據古籍記載,在隋唐時期,《椒壺》的寫法為「椒壺」,音讀為jiāo hú。
1. 廚房裡的椒壺裡還剩下一些黑胡椒粉。
2. 她從椒壺中倒出一些鹽放在炖菜裡,增加了顔色和味道。
可以根據《椒壺》這個詞組成以下詞語:
椒鹽、胡椒、調味品、瓶罐、香料、調料
與《椒壺》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調味瓶、調味罐、調味盒
與《椒壺》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空壺、空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