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良時。 唐 李賀 《惱公》詩:“王時應七夕,夫位在三宮。” 王琦 彙解:“王時即良時。”
(2).謂旺盛之時。《醫宗金鑒·張仲景<金匮要略·藏府經絡先後病>》:“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集注引 尤怡 曰:“王時,當時至而氣王,乃脈乘之而動。”
"王時"在漢語詞典和曆史文獻中主要有以下三層釋義:
一、基本釋義 指君主執政的法定時間。《漢語大詞典》(1993年版)第6卷解釋為"帝王治政的法定時辰",這一概念源自《周禮·春官》記載的"王之時制",特指周天子頒布曆法後形成的統一計時體系。
二、曆史演變 根據《中國曆史大辭典》(2000年修訂版)考證,該詞在戰國時期演變為雙重含義:既指代諸侯王的在位紀年(如"楚王時三年"),也用作古代天文曆法術語,特指北鬥星柄指向寅位的時段,對應寅時(淩晨3-5點)。漢代鄭玄在《三禮注疏》中強調"王時者,正朔所出,萬民共遵",突顯其政治象征意義。
三、文化内涵 《古代漢語文化百科》(中華書局,2018年)指出,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蘊含"權力鼎盛期"的隱喻,如《全唐詩》卷三百五收錄的"王時當午"既指正午時分,也暗喻政權如日中天。明清方志學家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考據,地方志中的"改奉王時"記載,實質反映中央曆法在地方實施的曆史過程。
“王時”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良時(美好的時光)
指適宜或吉利的時機。例如唐代李賀《惱公》詩中“王時應七夕,夫位在三宮”,此處“王時”即指七夕這一良辰吉日。
旺盛之時(事物發展的鼎盛階段)
多用于中醫理論,描述脈象或氣血運行的強盛時期。如《醫宗金鑒》提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指脈象隨人體氣血旺盛的周期而變化。
需注意“王時”也可能指代曆史人物,如湖南永順籍土家族人士王時(1889年生),但此為人名,與詞彙本義無關。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或擴展文化背景,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詩詞及醫學典籍。
百能百巧百種卑位畢劫比世重建沖融出犇疊羅定法丢盡臉面逗耍二虛肺膈風箱汾沄幅利趕騷官人孤竹君花街畫荊花臘灰心喪氣艱窘交搆界部幾将金蘭之契舉世混濁闊然勑額龍額侯抿泣末度目連戲墓文凝積佞祿排掉飄落批敕遷渝凄凍情盡橋親禮棄文鵲馭如弟篩籮身心私曆搜閱酸鳴獺髓圍壍畏畏縮縮文彙閣問難閑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