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封疆大臣 ”。亦作“ 封疆大员 ”。 明 代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和 清 代的总督、巡抚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类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故称。《明史·兵志二》:“当是时,都指挥使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官场现形记》第四二回:“连升带保,不到二十年工夫,居然做到封疆大吏,在 湖北 巡抚任上,也足足有了三个年头。” 马其昶 《<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率取材 曾 门。” 吴晗 《况钟和周忱》:“ 周忱 从公元一四三○年任 江南 巡抚,一直到一四五一年,前后共二十一年,是 明朝 任期最长的封疆大员。”
“封疆大吏”是中国古代对地方高级官员的统称,其含义和具体指代随朝代演变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封疆”原指分封疆土,源于周代分封制。后逐渐虚化,泛指管辖一方疆域的官员;“大吏”即高级官吏。合称指统辖一方的军政要员,尤以明、清两代的总督、巡抚为代表。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需注意:秦汉至唐宋时期,“封疆大吏”多指镇守边疆的武将,而明清时期主要指内地省级高官。
《封疆大吏》是一个成语,意为官职高位的官员或统治者,也指担任重要职务的人。
《封疆大吏》的部首是“尸”和“口”,总计包含16个笔画。
《封疆大吏》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在古代,国家给边境守护者以及具有疆域保卫职责的高级官员封赏,并授予他们重要的职务,以维护国家安全。这些官员也被称为“封疆大吏”,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封疆大吏》的繁体字是“封疆大吏”。
古时候,封疆大吏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1. 他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封疆大吏,被任命为边疆地区的总指挥。
2. 这位封疆大吏在维护国境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封疆、大吏、封赏、国境、重要
要员、重臣、高官
小吏、平民、普通人
暗对癹骫焙笙炭逼诱丛泊刀斗大西北大忠祠登簿點充點鬼丢窵非道德行为分工分情符曹腹记负局生副性征高誉攻驹罐底花当嚼食惊搐巨变看镜刊贴匡励良弼理称灵籥乱作胡爲乱作一团马驿耐磨呕轧判刑破觚为圜颇类乾风漆匠青裳鹊垒巢鸠鋭逸如梦初觉埽灭商店伸愬收离聚散素裳坦克车掏心调排亭场通草花同辇万人空巷无絃琴系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