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養。因德高則受人尊敬,勝于有爵位,故稱。《孟子·告子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唐 白居易 《池上即事》詩:“身閑當貴真天爵,官散無憂即地仙。”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二》:“克己之謂強,天爵之謂貴。”
(2).天子所封的爵位;朝廷官爵。《後漢書·宦者傳·呂強》:“ 高祖 重約非功臣不侯,所以重天爵明勸戒也。” 晉 潘嶽 《西征賦》:“剌 哀 主於義域,僭天爵於 高安 。”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江緻平》:“君以一己好惡而私天爵以授人,其不免矣。”
“天爵”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内涵
一、詞典本義
“天爵”指自然賦予人的高尚品德,與世俗的官爵(人爵)相對。該詞源于《孟子·告子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其核心含義強調人内在的道德修養是天賦的尊貴身份,無需外在封賞。
二、思想内涵與哲學淵源
孟子提出“天爵”為“仁義忠信”的天然德性,主張人應通過修養德行實現内在價值,而非追逐權位。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天爵者,德義可尊,自然之貴也”,進一步強化了道德自律的崇高性。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延伸此概念,将“天爵”與天命關聯,認為德行是順應天道的體現(“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賦予其宇宙論意義。
三、文化演變與引用實例
四、現代釋義與應用
《漢語大詞典》及《現代漢語詞典》均收錄“天爵”為古代哲學概念,釋義為“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養”。現代語境中,該詞常用于強調精神層面的高貴性,如:“真正的尊嚴源于天爵,而非社會地位。”
參考資料
“天爵”是一個具有哲學和道德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維度理解:
指人因高尚品德而獲得的自然尊榮,與世俗官爵無關。最早見于《孟子·告子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儒家認為,天爵是内在的德行積累,如仁、義、忠、信等品質,因道德崇高而受人敬重,其價值超越朝廷授予的官職(人爵)。例如唐代白居易詩句“身閑當貴真天爵”,即強調精神境界的尊貴性。
指由天子或朝廷封賜的爵位。如《後漢書》提到“重天爵明勸戒”,此處“天爵”代指官方授予的榮譽。但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出現頻率較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後漢書》等文獻,或查看網頁中的具體引證。
百米賽跑辯才無閡敝鼓喪豚粲粲饞鼎谄狎産院池塘嗤妍持正傳番春花秋月賜鈇钺打對仗登配點醒調譏短提铳防僞分次憤怫風疽氛氣孚萌服帖公使錢構惡官吏顧報函授生會狀交刀解費介行錦币鸠署九禦鵑魂駿刑量才録用隆政掠地攻城露撒緑霧年限匿行女口傷恸守死善道數制四攝索餅天全亭徼同叔兔唇頹天屯否徒然香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