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目魚和比翼鳥。《爾雅·釋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後因以“鰈鶼”喻比并的人物或事物。 梁啟超 《廣詩中八賢歌·侯官嚴複》:“哲學初祖天演 嚴 ,遠販 歐 鉛攙 亞 槧;合與 莎 米 ( 莎士比亞 、 米兒頓 )為鰈鶼,奪我曹席太不廉。”
“鲽鹣”是一個漢語詞彙,由“鲽”和“鹣”兩種生物組合而成,具有以下含義:
來源與字義
比喻意義
兩者常被并列使用,象征不可分離的親密關系。最初可泛指并列的人或事物,後多用于比喻夫妻恩愛或情深誼厚的伴侶,如成語“鹣鲽情深”即形容感情深厚的夫妻。
文學應用
清代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曾用“如鹣如鲽在長安”描述友人間的深厚情誼,而“鹣鲽情濃”則更側重夫妻關系的甜蜜。
注意:現代使用中,“鹣鲽”與“鲽鹣”詞序可互換,但前者更常見。
《鲽鹣》一詞指的是有關扒竊、賊盜的行為或事情。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以非法手段獲取財物的人。
拆分部首:魚(魚)和兒
筆畫:魚(魚)-8畫,兒-2畫。
《鲽鹣》是古代漢語詞語,出自清代《康熙字典》。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
繁體字為「鰈鷳」。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鰈鷳」。
他被起訴是因為涉嫌參與了一起鲽鹣案。
鲽鹣盜(dié jiān dào):指扒竊、盜竊行為。
盜竊、偷竊、偷盜。
正直、誠實、廉潔。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