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績。 晉 葛洪 《抱樸子·百裡》:“懼風績之不美,恥知己之謬舉。”《新唐書·李虞仲傳》:“人殁已久,風績湮歇。”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先生作禦史,立朝侃侃,頗著風績。”
“風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官員的政績,尤其強調在治理地方或任職期間的表現與成就。以下是詳細解釋:
“風績”由“風”(作風、風範)和“績”(功績)組成,合指官員通過自身作風與能力所取得的治理成效。例如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提到“立朝侃侃,頗著風績”,即形容官員在任期間表現突出。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評價官員的語境中,強調對治理成果的總結,如“頗著風績”“風績湮歇”等表述。
“風績”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研究曆史人物或古典文獻時常見。其權威解釋可參考《抱樸子》《新唐書》等古籍。
風績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風”和“績”。
“風”字的部首是“風”,它包含了“雲”、“自”和“二”等部分,“風”字共有九筆。
“績”字的部首是“細”,由“纟”和“責”組成,“績”字一共有十一筆。
“風績”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初出自《周易》中的一句話:“風行草偃,柔蔑漸大績。”在古代,這句話是形容風德的一種表現,意思是善于通過風的方式行事,積少成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風績”的繁體字為「風績」。
在古代,風績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其中,“風”字的上半部分更像是一個幾何圖形,“績”字的下面更像是一個實心方塊。
1. 他憑借自己的風績成為了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2. 她在這個領域有很高的風績,被譽為行業的領軍人物。
3. 這個項目的風績出乎意料,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可。
風績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1. 風采(指一個人或事物顯示出的魅力和才華)
2. 績效(指一個人或組織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和效果)
3. 風格(指個體或群體在行為、思維和藝術表現上的獨特特點)
一些與風績相近義的詞語有:
1. 成果(指工作或努力所帶來的實際效果和結果)
2. 功績(指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業績)
3. 表現(指個體在某方面所顯示出的能力和成績)
一些與風績相反義的詞語有:
1. 失敗(指努力或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
2. 太平庸(指在某個領域中沒有特别出色或突出的表現)
3. 不合格(指沒有達到規定标準或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