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籤字署名。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凡文書非與長吏同籤書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 宋 蘇轍 《乞定差管軍臣僚劄子》:“右丞 許将 既隨衆籤書進拟,而復論奏其不便,因此進拟文字,為聖旨所卻。”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往時執政籤書文字,卒著帽衣盤領紫背子,至 宣和 猶不變也。”
(2).官名。 宋 代樞密使的副官,掌管辦理軍事文書事宜。本作“籤署”, 宋 人因避 英宗 ( 趙曙 )諱,改作“籤書”。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師保輔相·籤樞》:“又《宋朝會要》曰, 太平興國 四年正月以 石熙載 為樞密直學士,籤署樞密院事。籤書之名,自此始也。 治平 中避 英宗 嫌名,改曰籤書。” 清 梁章鉅 《稱謂錄·軍機處職官古稱》:“《宋史》樞密院又有此稱,謂樞密使、知院事,佐天子執兵政。而同知副使、籤書為之貳。則樞密使及知院事猶今之軍機大臣,而同知副使、籤書猶今之軍機章京也。”
“籤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在文件、書籍或信件上籤署姓名以示确認,源于古代官員和文人的文書處理習慣。宋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用法:
為樞密院副職,屬軍事要職:
現代語境中多沿用第一層含義,常見于書籍籤售等場景。如需了解更多曆史細節,可查閱《事物紀原》《宋史·職官志》等古籍。
《籤書》是指在書籍或文件上籤署自己的姓名、印章以示認可、證明或所有權的行為。這是一種古代的文化傳統,現在依然在一些場合中廣泛應用。
《籤書》的部首是“⺘”,共有20畫。按照筆畫順序拆分,可以分為“⺘”、“一”、“一”、“丨”、“丨”。
《籤書》這個詞的源自古代的文化習俗,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契約文書。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籤書」。
在古時候的漢字中,字形更加簡化。《籤書》的古字形為「䉿書」,其中的部首「䉿」分為6畫,而「書」則和現代相同,共有10畫。
1.他在收到禮物後,在書上籤了個名。
2.我喜歡在我買的書上請作者簽名。
3.這本書是作者親自籤的字。
簽名、籤字、籤約、籤發、籤訂、籤署
批準、認可、證明、印證、确認
拒籤、否決、駁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