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氣憤之極。《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 大怒,欲自征 淵 ”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 清 馮桂芬 《江蘇減賦記》:“某公聞而索得之,大怒,來餘家,氣湧如山,為言并無奏加津貼事。”
氣湧如山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極度憤怒的成語,字面意為“怒氣如洶湧的山峰般升騰”,常用來描繪人因情緒激動而暴怒的狀态。該成語最早見于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書中記載孫權因遼東太守公孫淵背盟而怒斥“氣湧如山”,形容其盛怒難遏之态。
從語義結構看,“氣”指情緒、怒氣,“湧”為動詞,描述情緒如潮水翻騰;“如山”則通過比喻,強調怒氣的磅礴與不可抑制。這一表述兼具動态畫面感和誇張的修辭效果,符合漢語成語“以形喻情”的特點。在用法上,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例如:“聽聞下屬欺瞞,他頓時氣湧如山,拍案而起。”(引自《古代漢語成語辭典》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仍用于書面及正式場合,突顯憤怒的劇烈程度。語言學研究中,學者指出其保留了古漢語單音節詞組合的凝練特征,且“山”作為喻體符合中華文化對自然意象的推崇(參考《漢語成語源流考釋》。
“氣湧如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形容人因極度憤怒而情緒激動,如同山洪暴發般難以抑制。多用于強調惱怒到極點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 此句為孫權因受辱而憤慨的表述。
三、用法與結構
四、例句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典》《成語大全》等來源。
逼撥槟樹簸蕩長天日徹膽承侍秤铊雖小壓千筋承顔沖摐吹揚翠眊淡妝輕抹大衆語等列釣鼇定然東溟臣對日恩眷二面角妨尅紛繁扶從負鼓高談大論滾柱軸承潢潢黃石喚應菅屦腳路加添軍年開饑荒跨欄賽跑命鋪納福囊螢映雪辟公平勻貧戶謙道起牀如膠如漆桑樸生動升西天慎潰始端失喪壽樗濖漲四端嗣奉坦然談叙委折維鹈現金賬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