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氣憤之極。《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 大怒,欲自征 淵 ”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 清 馮桂芬 《江蘇減賦記》:“某公聞而索得之,大怒,來餘家,氣湧如山,為言并無奏加津貼事。”
“氣湧如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形容人因極度憤怒而情緒激動,如同山洪暴發般難以抑制。多用于強調惱怒到極點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 此句為孫權因受辱而憤慨的表述。
三、用法與結構
四、例句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典》《成語大全》等來源。
《氣湧如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氣勢磅礴,浩大如山。
拆分成部首是氣和湧,湧的部首是水,氣的部首是氣。《康熙字典》中,氣的筆畫是4畫,湧的筆畫是10畫。
《氣湧如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莊公十年》。故事講述了莊公與吳子争鬥時,吳子的士兵浩浩蕩蕩,氣勢磅礴,如山般壯觀的場景。這則故事形象地描繪出一種氣勢如山的場景,從而衍生出了這個成語。
繁體字寫法為「氣湧如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氣湧如山」的寫法多種多樣,如「氣湧如山」、「氣湧如山」等。
1. 他的演講使人感到氣湧如山,無比震撼。
2. 大雄寶殿氣勢恢宏,氣湧如山,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氣吞山河、山河破碎、氣象萬千、如山一般、一瀉千裡等。
氣勢如虹、氣勢磅礴、聲勢浩大等。
不起眼、無足輕重、不值一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