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tility]∶功名利祿。多含貶義
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莊子·天地》
(2) [material gain]∶功業所帶來的利益
民知誅罰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業,而不受賜于君。——《韓非子·難三》
(1).指眼前*********和利益。多含貶義。《管子·立政》:“有不合于令之所謂者,雖有功利,則謂之專制,罪死不赦。”《莊子·天地》:“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 宋 蘇轼 《太常少卿趙瞻可戶部侍郎制》:“自頃功利之臣,言政而不及化,言利而不及義。” 艾青 《我的父親》詩:“我曾用無數功利的話語,騙取我父親的同情。”
(2).功業所帶來的利益。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故當享其功利,後世賴其英聲。” 宋 梅堯臣 《讀司馬季主傳贈何山人》詩:“筮占聊助上,功利儻及民。”
(3).指功名和利祿。《儒林外史》第一回:“孤是一個粗鹵漢子,今得見先生儒者氣象,不覺功利之見頓消。”
“功利”是一個多維度詞彙,其含義隨語境變化,需從以下層面理解:
功名利祿
指追求世俗利益(如金錢、地位、名譽),常含貶義。例如《莊子·天地》提到“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批判過度追求功利的傾向。
功效與利益
中性用法,強調實際效果或物質收益,如“民知誅罰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業”(《韓非子·難三》)。
哲學中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主張“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将快樂與痛苦量化(提及),但日常用語中的“功利”更側重個人利益追求,兩者需區分。
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哲學層面的功利主義,可參考倫理學相關文獻。
功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采取行動的動機或行為。它由“力”和“工”兩個部首組成,共有四個筆畫。該詞的發音是“gōnglì”。
“功利”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周書·禹貢》中,其具體用法和含義則始見于《禮記·論衡》。在古代,功利常用于描述人們為了實現個人或集體利益而采取的行動或決策。
在繁體字中,功利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為「功利」,而發音也相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而功利也有着不同的寫法。在古代常見的功利寫法包括「功劦」和「工力」等,這些寫法在字形上稍有差異,但表示的含義基本相同。
1. 他對待事業總是充滿着功利心,對于每一項行動都有明确的目标。
2. 她的決策常常是以功利論為基礎,追求利益最大化。
功利的相關詞彙包括:
1. 功利主義:指一種倫理學理論,認為行為的好壞應該通過其對幸福與利益的貢獻來衡量。
2. 追求功利:指以實現個人或集體利益為目标,不惜采取各種手段或權謀的行為。
功利的近義詞包括功效、效用,它們都指行動或決策的結果所産生的效果或利益。而功利的反義詞則有無私、奉獻,它們強調不以個人利益為中心,而是關注他人或集體的利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