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的意思、憫農的詳細解釋
憫農的解釋
詩篇名。唐代李紳作。共二首。全文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寫農民的負擔之重和勞作之苦,語言真切動人,曆來為人傳誦。
詞語分解
- 憫的解釋 憫 (憫) ǐ 哀憐:憐憫。憫恤。憫惜。憫恻。 憂愁:憫默。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農的解釋 農 (農) ó 種莊稼,屬于種莊稼的:務農。農業。農田。農産。農墾。農家。農忙。農民。農婦。農奴。 種莊稼的人:貧農。菜農。谷賤傷農。 姓。 工 筆畫數:; 部首:冖;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憫農”作為漢語詞彙及古詩題目的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解析:
-
詞義解析
- 「憫」:意為憐憫、同情。該字體現了對底層勞動者的人文關懷,如李紳詩中通過“汗滴禾下土”等白描手法引發共情。
- 「農」:特指古代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民群體,如詩句“四海無閑田”展現農民廣泛勞作的場景。
-
詩歌主題
- 李紳《憫農二首》通過“春種一粒粟”與“鋤禾日當午”兩首形成對照,既贊美勞動價值(“秋收萬顆子”),又揭露社會矛盾(“農夫猶餓死”)。
- 藝術手法上,采用“盤中餐”與“粒粒辛苦”的微觀視角,将抽象道德訓誡轉化為具象生活場景。
-
曆史與現實意義
- 古代層面:直指中唐時期賦稅沉重、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如“農夫猶餓死”的強烈對比。
- 現代啟示:當代三農問題仍延續“憫農”精神内核,如取消農業稅等政策體現執政者的憫農情懷。
-
文化影響
- 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象征符號,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引用“誰知盤中餐”強調糧食安全。
- 衍生出“憫農文學”創作範式,如聶夷中《詠田家》等後續作品均受其影響。
知識延伸:據《唐才子傳》載,李紳因身高不足五尺自號“短李”,但其《憫農》卻以宏大視野關注民生,這種反差更凸顯詩歌的思想深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憫農》
《憫農》是一首詩歌作品,表達了對農民艱辛生活的同情和關懷。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冫(bīng),筆畫為11畫。憫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憫農詩》。
在繁體字中,憫農的寫法為「憫農」。
在古時候,「憫農」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憫農」的寫法為「憫農」。
以下是《憫農》的一句例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詩表達了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
以下是一些與「憫農」相關的組詞:
憫農心情、憫農使命、憫農救災
以下是「憫農」的近義詞:
同情農民、關心農民、憐憫農人
以下是「憫農」的反義詞:
忽視農民、漠視農民、輕視農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