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憫農的意思、憫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憫農的解釋

詩篇名。唐代李紳作。共二首。全文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寫農民的負擔之重和勞作之苦,語言真切動人,曆來為人傳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憫農”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同情、憐憫農民,尤其指對農民辛勤勞作卻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該詞最廣為人知的出處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憫農二首》。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引用來源角度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憫”

    • 釋義:同情、哀憐。
    • 例證:《說文解字》釋“憫”為“痛也”,引申為對他人苦難的悲憫之情。
    •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整理本)。
  2. “農”

    • 釋義:指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者,即農民。
    • 例證:《漢書·食貨志》載“農,天下之本也”,強調農民的社會基礎地位。
    •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詞彙整體含義

“憫農” 即表達對農民艱辛生活的同情與關懷,常隱含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其核心情感源于對農耕勞作的深刻觀察,如李紳詩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寫實描繪,揭示了農民付出與回報失衡的困境。


三、經典文學出處

唐代李紳《憫農二首》是這一主題的代表作:

  1.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批判豐收之下農民仍因剝削緻死的現實。

  2.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呼籲珍惜糧食,感念農民勞作之艱。

    來源:李紳《憫農二首》,《全唐詩》卷四百八十三(中華書局影印本)。


四、現代引申與教育意義

當代語境中,“憫農”延伸為:


五、權威工具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憫農”為:“憐憫農民”,标注其為書面語詞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

    釋例強調其“體恤農人疾苦”的社會批判内涵。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六、文化影響

“憫農”思想貫穿中國文學史,如:


“憫農”既是漢語中表達對農民同情的固定詞彙,亦承載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社會批判意識,其經典文本至今仍具教育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憫農”作為漢語詞彙及古詩題目的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解析:

  1. 詞義解析

    • 「憫」:意為憐憫、同情。該字體現了對底層勞動者的人文關懷,如李紳詩中通過“汗滴禾下土”等白描手法引發共情。
    • 「農」:特指古代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民群體,如詩句“四海無閑田”展現農民廣泛勞作的場景。
  2. 詩歌主題

    • 李紳《憫農二首》通過“春種一粒粟”與“鋤禾日當午”兩首形成對照,既贊美勞動價值(“秋收萬顆子”),又揭露社會矛盾(“農夫猶餓死”)。
    • 藝術手法上,采用“盤中餐”與“粒粒辛苦”的微觀視角,将抽象道德訓誡轉化為具象生活場景。
  3. 曆史與現實意義

    • 古代層面:直指中唐時期賦稅沉重、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如“農夫猶餓死”的強烈對比。
    • 現代啟示:當代三農問題仍延續“憫農”精神内核,如取消農業稅等政策體現執政者的憫農情懷。
  4. 文化影響

    • 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象征符號,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引用“誰知盤中餐”強調糧食安全。
    • 衍生出“憫農文學”創作範式,如聶夷中《詠田家》等後續作品均受其影響。

知識延伸:據《唐才子傳》載,李紳因身高不足五尺自號“短李”,但其《憫農》卻以宏大視野關注民生,這種反差更凸顯詩歌的思想深度。

别人正在浏覽...

阿輔白鶴翎白澗寶柱比美博采群議殘生茶市逞賽愁郁廚饎叢煩堤防凡豔騑骖風透楓香樹趕碌感躍怪誣犷骜桂偶龜潛绲殽遑擾嘉祚荊飛巨典決屦開誠相見窺觊聩聩冷牕凍壁淩脅魯壺旅飲盲腸炎面向對象的語言偏廂飄突僻澀全安權媢容膝私冒碎細夙興夜處擡頭紋填寫銅駝外憂危嶺烏浒相思樹弦樂器校貫枭磔下網斜幅心腹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