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禁字體 ”。指禁體詩。 宋 陳傅良 《和張孟阜尋梅韻》:“我嘗欲拟禁字體,不道雪月冰瓊瑰。”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元豐類稿》:“ 薛太拙 有《閒居新雪八韻》,禁體之祖也。”參見“ 禁體詩 ”。
“禁體”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指在寫作時預先設定禁用某些常見詞彙或意象,以挑戰詩人的創新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禁體亦稱“禁字體”,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歐陽修在汝陰任太守時,曾以詠雪為題會客賦詩,規定詩中禁用“玉、月、梨、梅、練、白”等直接描述雪色的詞彙。這種形式被稱為“白戰體”,即不用傳統比喻,僅憑白描手法表現主題。
創作特點
代表作品與影響
文學意義
禁體詩打破了傳統詠物詩的套路化表達,推動詩人探索新的語言形式,成為宋代“以才學為詩”風潮的體現之一。
總結來看,禁體是一種通過“自我設限”激發創作張力的詩歌形式,反映了古代文人對藝術創新的追求。
禁體是一個由“禁”和“體”兩個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詳細介紹。
禁體的拆分部首為“礻”和“本”,其中“礻”為右邊的部首,“本”為左邊的部首。禁體的總共有12畫。
禁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其中“禁”字最早的意思是約束、限制,用來表示禁止或限制某種行為。而“體”字則表示形狀、結構。禁體的意思就是某種事物被限制或禁止的形狀或結構。
在繁體中,“禁”字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但“體”字則将“⺆”部分改寫為了“⺯”。即繁體“禁”字為“禁”,“體”字為“體”。
在古時候,“禁”字的寫法是稍有不同的,它的上方に加一個“⺈“的部分,表示上面有東西壓制。而“體”字沒有太大改變,仍然是現代漢字的寫法。
1. 這個區域是禁體區,不準進入。
2. 按照規定,禁體物品不能攜帶上飛機。
其他由“禁”和“體”組成的詞彙有:禁區、禁令、禁忌、體罰等。
與禁體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限制、禁止、禁令等。
與禁體反義詞相對的詞彙有:允許、自由、開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