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厲。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 樊噲 為上将,雲‘願得十萬衆橫行 匈奴 中’,憤激奮勵未失臣節也,不顧計之當與不當耳。” 宋 蘇轼 《論特奏名》:“朝廷所放恩榜,幾千人矣,何曾見一人能自奮勵,有聞於時?” 明 張居正 《答宣大巡撫》:“然今後亦須奮勵自檢,以保晚節。” 郭沫若 《歸去來·在轟炸中來去》:“但我們目前的 中國 是當以精神奮勵為前提的。”參見“ 奮厲 ”。
“奮勵”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奮發激勵、自我鞭策的精神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奮”指振作、鼓勁;“勵”指勉勵、激勵。合起來表示通過自我激勵或外界鼓舞,激發鬥志、奮發向上。
出處與用法
該詞常見于書面語,如古代典籍《後漢書·第五倫傳》中有“奮勵”用例,意為“激勵、振奮”。現代多用于描述積極進取的狀态,例如:“他在困境中奮勵前行,終獲成功。”
近義詞
反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勵志語境,如:
注意:現代漢語中“奮勵”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的替代詞是“奮力”(強調行動)或“激勵”(側重情感驅動)。若需引用古語,建議标注出處;日常交流中可根據語境選擇更通俗的表達。
奮勵是指努力激勵自己或他人,以達到目标或克服困難的行為。它包含了積極進取、激勵和鼓勵的意思。
《奮勵》的拆分部首是《力》和《言》。它一共由11個筆畫組成。
《奮勵》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并且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其繁體字是「奮勵」。
在古代,「奮勵」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差異。例如,「奮」的古代寫法中間的橫折變為了豎折曲線。
1. 他奮勵自己,每天早起鍛煉。
2. 她用成功的經曆來奮勵其他人。
奮發、奮勇、勵志、激勵、鼓勵
勵志、激勵、鼓勵、激發、振奮
消沉、洩氣、沮喪、放棄、怠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