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卻罷的意思、卻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卻罷的解釋

亦作“卻罷”。猶也罷。應答之詞。《水浒傳》第十四回:“ 雷橫 道:‘……請保正免送。’ 晁蓋 道:‘卻罷,也送到莊門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卻罷”在現代漢語中并非一個固定搭配的獨立詞語,它是由“卻”和“罷”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短語或結構,其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一、 “卻” 的核心含義: “卻”是一個多義字,在“卻罷”結構中,主要體現以下兩種含義:

  1. 表示轉折或讓步: 相當于“但”、“可是”、“反而”。這是“卻”在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副詞用法,表示前後意思的轉折或與預期相反。
    • 來源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該詞典将“卻”的此義項列為副詞用法之首。
  2. 表示退避、拒絕或使退卻: 這是“卻”作為動詞的古義殘留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有“退”、“推辭”、“拒絕”之意。
    • 來源參考: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該詞典詳細列舉了“卻”的動詞義項,如“退卻”、“推辭”等。

二、 “罷” 的核心含義: “罷”也是一個多義字,在“卻罷”結構中,主要體現以下含義:

  1. 表示停止、結束: 這是“罷”最常用的動詞含義,意為“停止”、“完了”、“結束”。
    • 來源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該詞典将“停止;完畢”列為“罷”的主要義項。
  2. 表示算了、作罷(常用于句末): 引申為表示放棄、不再計較或就此了結的語氣。
    • 來源參考: 《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該詞典指出“罷”可用于句末,表示容忍、讓步或不計較的語氣。

三、 “卻罷” 的常見理解: 将“卻”和“罷”組合起來,“卻罷”通常出現在古白話或特定語境中(如戲曲、小說),其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主要有兩種理解方向:

  1. “(雖然)…,但也算了/作罷吧”: 強調一種轉折後的放棄或不再堅持的态度。其中“卻”表轉折,“罷”表停止、作罷。
    • 示例: “心中雖有萬般不舍,卻罷,也隻能由他去了。”(心裡雖然非常舍不得,但是算了,也隻能讓他走了。)—— 這裡“卻罷”表達了雖有強烈意願(不舍)但最終選擇放棄(算了)的轉折與妥協。
    • 來源參考: 此用法多見于明清小說及戲曲台詞,體現了古白話的表達習慣。可參考《水浒傳》、《紅樓夢》等經典作品中的類似表達。
  2. “反而停止/拒絕了”: 此解将“卻”理解為動詞“拒絕、退卻”,“罷”理解為動詞“停止”。這種理解相對少見,更側重于動作描述。
    • 示例: “他好意相勸,那人卻罷不聽。”(他好意勸說,那人反而拒絕不聽。)—— 此例中“卻罷”可理解為“反而拒絕(停止接受勸告)”。

“卻罷”不是一個現代漢語的常用固定詞彙,而是一個由表示轉折/拒絕的“卻”和表示停止/作罷的“罷”組合而成的短語。其核心含義在于表達一種“雖有某種情況(意願、原因等),但最終選擇放棄、停止或不再計較”的轉折與妥協态度。 理解時需要緊密結合上下文,其最常見的意思是“但是(也)就算了/作罷了”。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但也算了”、“可也隻好作罷”、“卻也隻能罷了”等更清晰的表達來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卻罷”是一個古漢語應答詞,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解釋

  1. 詞義:表示勉強同意或退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也罷”“好吧”。
  2. 詞性:應答之詞,用于對話中緩和語氣,帶有妥協或讓步的意味。

二、用法與例證

  1. 典型語境:常見于明清小說,如《水浒傳》第十四回中,晁蓋回應雷橫的告辭時說道:“卻罷,也送到莊門口。”
    • 此處“卻罷”既表達了對客人的挽留,又接受了對方的堅持,展現了委婉的應答态度。
  2. 結構分析:
    • “卻”表退讓(如“推卻”“退卻”),
    • “罷”表停止(如“作罷”),組合後形成複合應答詞。

三、相關說明

  1. 近義詞:也罷、算了、好吧。
  2.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用于文學或仿古語境。

需注意,該詞的釋義主要來自古典文獻,現代權威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哀求班罽倍德北門管鑰貶素别趣不夷參劾茶戶禅道蟲蝕字出漏子誕倨丹魄大肆咆哮吊鈎飯粝茹蔬凡小反音乏汽非金屬礦床歌樓舞榭工筆汞齊館議含冤受屈候禽黃中見風使舵假途滅虢戒途荊條鏡燭金虀玉鲙狂會量器立方體霖霖龍生九子輪睛鼓眼抹臉默不作聲曲辮子磲椀賽麥三反四覆神檢實确四姻九戚素車韬光韫玉桐封突破性僞娘無間可乘物穆下古閑謡枭處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