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d-neighborliness] 與鄰國或鄰家和睦相處
睦鄰政策
亦作“ 睦隣 ”。與鄰國或鄰家等和睦相處。語出《書·蔡仲之命》:“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但 大齊 仁信之道,關于至誠睦鄰之懷,由于孝德。” 宋 曾幾 《立春詩》:“睦隣如有使,傳語 大梁 人。”《明史·張士誠傳》:“睦鄰守境,古人所貴,竊甚慕焉。”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四章:“‘一句也問不響嘛!’睦鄰政策的老婆婆撒謊。”
“睦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ù lín,主要指與鄰居或相鄰國家保持和睦關系。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政策案例,可參考《尚書》及現代國際關系文獻。
《睦鄰》一詞指的是和睦相處、友好相鄰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目(mù)部,右邊是女(nǚ)部。目部表示眼睛、看的意思,女部代表女性、婦女的意思。
《睦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其中有一句名言:“鄰不至,則邦不興。”意為鄰居不交好,國家就不會興旺發達。這句話表達了互相友好、和睦相處的重要性。
繁體字中的《睦鄰》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通過觀察甲骨文和金文來了解。相對于現代的簡化字,古時候的《睦鄰》字形比較繁複,但整體結構依然是目部和女部的組合。
以下是《睦鄰》一詞的例句:
1. 睦鄰相處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
2. 所在小區的居民都很重視睦鄰關系,經常互相幫助。
睦鄰關系、睦鄰友好、睦鄰友愛、睦鄰和睦
和睦相處、友善相鄰、和睦相鄰
摩擦、沖突、矛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