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瑑的意思、刻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瑑的解釋

雕飾花紋。《漢書·董仲舒傳》:“臣聞良玉不瑑,資質潤美,不待刻瑑,此亡異於 達巷黨人 不學而自知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刻瑑"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刻"與"瑑"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向精細的雕琢工藝。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該詞包含三層内涵:

一、本義溯源 "刻"指用刀具镂刻,《說文解字》釋為"镂也";"瑑"特指玉器表面雕琢的凸紋,《周禮·考工記》鄭玄注"瑑,圭璋璧琮之紋"。二字組合後專指古代玉器加工中的浮雕技法,常見于禮器紋飾制作,如《禮記·郊特牲》記載的"大圭不瑑"工藝規範。

二、引申義演變 在文學語境中衍生出雙重比喻義:既形容文字雕琢的精妙,如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的創作追求;又暗含過度修飾的貶義,清代方苞《書韓退之平淮西碑後》即批評"刻瑑過甚"的文體弊端。

三、語用特征 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專業文獻與文學評論領域,常與"雕琢""镂刻"等詞形成語義關聯。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其使用頻率自明清後逐漸降低,但在藝術批評領域仍具特定表達價值。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刻瑑”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刻”和“瑑”組成,主要用于形容器物上的雕飾花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二、分字解析

  1. 刻(kè)

    • 本義為雕刻,如刻圖章;
    • 引申為時間單位(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為100刻,現代指15分鐘);
    • 也形容程度深(如“深刻”)或性格嚴苛(如“刻薄”)。
  2. 瑑(zhuàn)

    • 名詞:玉器表面凸起的花紋,如“瑑圭璋八寸”(《說文解字》);
    • 動詞:雕刻花紋的動作,如“瑑削”(精心推敲文字或雕琢器物)。

三、用法與文獻例證


四、補充說明

“刻瑑”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古籍或古典文學研究。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雕刻花紋”,既指具體工藝,也含抽象修飾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騃童邊沖别辭不敢補削粗書大松博文德綏诋謾滴沰婓婓風馬牛不相及腐脅疾公聽并觀挂弓鼓舌合尖堅秉賤稱金蟬金光蓋地禁昏家進進錦州市均賦居牙刊闆匟幾兩畿理勢痢症爐瓶三事免債明個秘儀洴淜筌象髯蘇人地軟性山菜韶妙眚厲聲色食忌獅子舞手號軍書介樹栽栽伺詐攤擋貪得無厭通談帏幔為止毋違霞花小孽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