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體彎腰貌。 宋 委心子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夢兆門下·黃牛廟詩》:“方拜時,神像為起鞠恭,且使人邀予上,耳語久之。” 清 魏源 《登太行絕頂》詩之三:“諸山聽指揮,趨侍何鞠恭。”
“鞠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ū gōng,其核心含義為曲體彎腰貌,多用于形容身體彎曲、低頭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含義側重
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鞠躬”的禮儀規範或文化背景,可參考相關權威資料。
《鞠恭》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恭敬、謙遜。這個詞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和禮貌,表達了虛心學習和待人接物的态度。
《鞠恭》的拆分部首是“馬”和“心”,分别代表馬和心。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6,其中“馬”的筆畫數為5,而“心”的筆畫數為4。
《鞠恭》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據研究,此詞最早見于晉代的《赤壁之詩》:“鞠躬先生讀罷詩,四海翻騰雲水奇。”這裡的“鞠躬”相當于現代的“鞠恭”,即表示對文章表達的敬意。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對他人的尊敬和禮貌。
《鞠恭》的繁體字為「鞠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鞠恭》的古代寫法為「鞠恭」。
1. 他對長輩總是鞠恭敬意,從不失禮。
2. 在會議上,他向領導鞠恭陳述自己的工作進展。
3. 學生們對老師鞠恭有禮,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
1. 鞠躬:表示鞠躬行禮,表達恭敬和敬意。
2. 敬意: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3. 謙遜:表示态度謙虛,不自大。
4. 禮貌:表示對人的尊重和注重禮節。
1. 恭敬:表示對他人尊敬和敬意。
2. 敬重:表示對他人的高度尊重。
3. 謹慎:表示小心謹慎、避免冒犯他人。
1. 傲慢:表示自高自大、不尊重他人。
2. 不恭:表示不敬、不謙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