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洛受圖的意思、拜洛受圖的詳細解釋
拜洛受圖的解釋
拜 洛水 ,受圖箓。帝王僞托君權神授的一種手段。《新唐書·則天6*皇後紀》:“﹝ 垂拱 四年﹞五月庚申,得‘寶圖’於 洛水 ……﹝十二月﹞己酉,拜 洛 受圖。”參見“ 拜洛 ”。
詞語分解
- 拜洛的解釋 禮拜 洛水 神。《易·繫辭上》:“ 河 出圖, 洛 出書,聖人則之。”後人把 河 圖 洛 書加以神化,曆朝多行拜 洛 之典。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昔分鼇命鳸之世,觀 河 拜 洛
- 受圖的解釋 《尚書中候》載, 河伯 曾以河圖授 大禹 ,後因稱帝王受命登位為受圖。 漢 張衡 《東京賦》:“ 高祖 膺籙受圖,順天行誅。”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逮 皇魏 受圖,光宅 嵩 洛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拜洛受圖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拜洛受圖”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的解釋,具體分析如下:
一、基本詞義
-
核心含義
指帝王通過“拜洛水、受圖箓”的儀式,僞托君權神授的政治手段。其中:
- 拜洛:指禮拜洛水神。古人認為“河出圖,洛出書”是祥瑞之兆(出自《周易》),帝王通過祭祀洛水神以示天命所歸。
- 受圖:指接受象征天命的圖箓(如河圖洛書),以此強化統治合法性。
-
延伸比喻
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廣泛吸收知識或經驗”,形容學識淵博之人(此釋義僅見于部分詞典,可能與原典關聯較弱)。
二、曆史背景與實例
據《新唐書·則天皇後紀》記載,武則天在垂拱四年(688年)曾主導“拜洛受圖”儀式:
- 事件:聲稱在洛水發現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寶圖”,隨後率百官祭拜洛水并接受圖箓。
- 目的:借此宣揚其稱帝符合天意,鞏固政治權威。
三、使用場景與辨析
-
適用語境
- 描述古代帝王借助神權鞏固統治的行為(如史書、政治文獻)。
- 少數情況下用于贊譽學識廣博者(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
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君權神授、天命所歸
- 反義詞:僭越篡位、名不正言不順
四、總結
“拜洛受圖”本義是古代帝王的政治儀式,核心在于強化君權合法性。現代引申為博學多才的用法較為罕見,需謹慎根據語境區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周易》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洛受圖(bài luò shòu tú)是一個由五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對拜洛受圖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進行解析。
拜洛受圖的意思是指人們在面對重要人物時表達恭敬和仰慕之情的一種儀式或禮節。它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一種傳統儀式,常常在朝廷或廟宇中舉行,用于向帝王或神明表達崇敬之情。
拜洛受圖的拆分部首為拜、洛、受、圖,它們的筆畫分别為八、8;水、4;又、2;十、4。根據部首和筆畫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拜洛受圖是一個具有四個字的詞語。
據考證,拜洛受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在古代周朝的官制中,拜洛受圖是指臣子向君王拜谒并奉上禮物。洛受是古代的地名,洛水即黃河,受指接受。圖是圖騰或扁額,表面是地圖呈現,所以含意為向地圖表達謝意。
從字形上看,拜洛受圖的繁體字與簡體字幾乎沒有區别,都是以簡單的筆畫來表達形象。
古時候漢字寫法:拜洛受圖曾在古時候以别的寫法出現,例如“拜佴受圖”、“佩佴受圖”、“百貨受圖”等。這些都是對原來詞義的一種變形,但在現代漢字中,我們以拜洛受圖為最常見和通用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在古代,拜洛受圖是皇帝即位時最重要的儀式之一。
2. 拜洛受圖要肅穆莊重,表示對尊貴和崇敬之情。
組詞:拜神、洛頌、受冊、圖畫等。
近義詞:叩谒、進香、朝觐等。
反義詞:蔑視、侮辱、漠視等。
通過對拜洛受圖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的解析,我們更加了解了這個詞的含義和用法。拜洛受圖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一種表達崇敬和恭敬之情的重要儀式,也是傳遞尊重和崇拜的方式之一。在現代漢字中,我們常常以拜洛受圖這個寫法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