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厉。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 樊噲 为上将,云‘愿得十万众横行 匈奴 中’,愤激奋励未失臣节也,不顾计之当与不当耳。” 宋 苏轼 《论特奏名》:“朝廷所放恩榜,几千人矣,何曾见一人能自奋励,有闻於时?” 明 张居正 《答宣大巡抚》:“然今后亦须奋励自检,以保晚节。” 郭沫若 《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但我们目前的 中国 是当以精神奋励为前提的。”参见“ 奋厉 ”。
“奋励”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奋发激励、自我鞭策的精神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奋”指振作、鼓劲;“励”指勉励、激励。合起来表示通过自我激励或外界鼓舞,激发斗志、奋发向上。
出处与用法
该词常见于书面语,如古代典籍《后汉书·第五伦传》中有“奋励”用例,意为“激励、振奋”。现代多用于描述积极进取的状态,例如:“他在困境中奋励前行,终获成功。”
近义词
反义词
使用场景
多用于励志语境,如:
注意:现代汉语中“奋励”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的替代词是“奋力”(强调行动)或“激励”(侧重情感驱动)。若需引用古语,建议标注出处;日常交流中可根据语境选择更通俗的表达。
奋励是指努力激励自己或他人,以达到目标或克服困难的行为。它包含了积极进取、激励和鼓励的意思。
《奋励》的拆分部首是《力》和《言》。它一共由11个笔画组成。
《奋励》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并且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其繁体字是「奮勵」。
在古代,「奋励」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字形略有差异。例如,「奮」的古代写法中间的横折变为了竖折曲线。
1. 他奋励自己,每天早起锻炼。
2. 她用成功的经历来奋励其他人。
奋发、奋勇、励志、激励、鼓励
励志、激励、鼓励、激发、振奋
消沉、泄气、沮丧、放弃、怠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