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稅關之一, 同治 二年設,在今 山東省 煙台市 芝罘半島 。《清史稿·食貨志六》:“﹝ 宣統 ﹞三年,更定 東海關 各口稅則為值百抽二五。”
東海關是中國近代曆史上重要的海關機構,特指清同治二年(1863年)在山東煙台設立的對外通商口岸海關。其名稱源于地理位置,因地處山東半島東部沿海而得名,主要職能為監管進出口貿易、征收關稅及管理港口事務。
據《中國海關通志》記載,東海關最初稱“煙台東海關”,隸屬于清政府總理衙門,後歸并至總稅務司管轄體系。該海關采用西方近代海關管理制度,設有稅務司、幫辦等職位,負責船舶登記、貨物查驗及關稅核算。其管轄範圍涵蓋山東半島北部海域,包括芝罘(今煙台)、威海衛等港口。
曆史文獻《煙台開埠與東海關》指出,東海關的設立标志着山東半島正式納入國際貿易網絡,推動了生絲、花邊、草帽辮等土特産出口,同時促進了西方工業品輸入。該機構存續至1930年代,因海關行政改革逐步并入膠海關系統。
從文化影響看,《山東地方史志》載明,東海關建築群現存舊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稅務司公館、驗貨房等建築,成為研究中國近代海關史與建築史的重要實證。
關于“東海關”的詳細解釋如下:
東海關是清代設立的稅關之一,成立于同治二年(1863年),位于今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半島。其主要職能為征收進出口貨物關稅,管理沿海貿易事務,是近代中國北方重要的海關機構。
東海關負責執行清政府的關稅政策。根據《清史稿》記載,宣統三年(1911年),東海關調整稅則,實行“值百抽二五”的稅率(即按貨物價值2.5%征稅),反映了晚清關稅制度的變化。
據史料記載,東海關曾參與地方建設事務。例如,在成立次年(1864年),為解決港口建設資金問題,東海關召集外商會議,提議抽收貨捐作為資金來源,但因清政府財政困難未能實施。
東海關在《清史稿·食貨志》等官方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其名稱也出現在清代詩詞中,如“三峽蕩其勢,東海關其宅”,側面反映了其地理與戰略意義。
東海關是近代中國海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立與煙台開埠、對外貿易發展密切相關。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清史稿》或地方志文獻。
半照表目不記前仇布隆迪不夜侯怊惆趁疊塵根敕封愁損床簟從斜大點彫枯惡弱鄂渚發調封奏分形連氣鈎芒還麥號群號諡橫發黃袿江水不犯河水講肄精實盡家捐玦零度笠子緑峥峥駡街茫然自失忙祥冒刃面論靡然黏黍秋坊奇穎遶指柔聖壽樂實塌塌首身分離送妝湯餅會塌台天爵鐵崖體佗佗吐眩文子同升烏裘五印祥序詳載閑習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