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講肄的意思、講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講肄的解釋

(1).講論肄習。《詩·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漢 鄭玄 箋:“閒暇則於廬舍及所止息之處,以道藝相講肄,以進其為俊士之行。” 孔穎達 疏:“相講論而肄習其業。”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古之為政,必置三公以論道德,樹六卿以議庶事,百官箴規諷諫,閭閻講肄以修明業。”

(2).指講學。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廟碑》:“廟舍峻整,階序廓大,講肄之位,師儒之室。”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 餘姚 黃梨洲 先生 宗羲 教授其鄉,數往來 明 越 間,開塾講肄,為南學。”

(3).指講舍。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夫士以《三墳》為金玉,《五典》為琴筝,講肄為鐘鼓,百家為笙簧。” 元 劉因 《請趙安之就師席疏》:“敬備束脩,願行見先生之禮;特新講肄,望不虛鄉國之勤。” 清 方履籛 《萬壽恭頌謹序》:“俯幸瓊林,優遊講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講肄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講習、研習學問,尤指在特定場所進行的系統性教學與學習活動。以下從權威典籍和詞典角度分述其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1. 講習學問

    指師生共同研讨、傳授與學習知識的過程。

    《晉書·卷四十四·鄭袤傳》:

    “袤在廣平,以德化為先……講肄經典,教授生徒。”

    此處指鄭袤在廣平郡開設學堂,系統講授經典典籍。

    (來源:《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研習與演練

    兼具理論講授與實踐操練之義,常見于古代禮樂、武備教育。

    《宋史·禮志》:

    “命諸生習射于圃,以講肄武事。”

    指在學圃中演練射箭,兼修文武。

    (來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教學場所的引申義

部分文獻中,“講肄”代指教學場所(如書院、學舍):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七》:

“郡縣立學宮,設講肄,以教其俊秀。”

此處“講肄”指地方官學中供講學的齋舍。

(來源:《讀通鑒論》中華書局版


三、詞源與結構分析


四、曆史演變

該詞盛行于漢唐至明清的官學、書院文獻,近代逐漸被“講學”“授課”等替代,但仍保留于古籍及學術研究中。

《漢語大詞典》 明确收錄:

“講肄:講習,學習。”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參考文獻

  1. 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
  2. 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3. 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2013年。
  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網絡擴展解釋

“講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ng yì,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講論肄習
    指通過讨論、研習來學習知識或技藝。例如《詩經·小雅·甫田》鄭玄箋中提到“以道藝相講肄”,意為在閑暇時通過交流學問精進自身。晉代袁宏的《後漢紀》中也用此詞形容讨論政務與學問的行為。

  2. 指講學活動
    引申為教學或學術研讨,如唐代柳宗元在《道州文宣王廟碑》中描述“講肄之位”,即講學的場所。

  3. 指講舍(教學場所)
    如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記載黃宗羲“開塾講肄”,即設立學堂進行教學。

二、延伸解析

三、應用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肄”的單獨釋義(如部首、結構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典安期白日被律蔽短别無長物播荷不見經傳察按螭頭寵樹傳嚷炊桂達曙等伴揲貫丢空二等艙符號論改口沓舌幹欺高榜購綫觀行孤丁丁鬼頭魔眼國賓汗塌宏辭後涼毀熸楗槌景況精密九盤九嫔娵娃咔叽空位淋巴論笃鳴條破的潛暢棋格遒盡氣義熔劑燒空貼現通例峞微過細故巫峽相仿相歡暇食西班牙語脅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