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月球的半面受日光照射。《春秋·桓公三年》“日有食之” 唐 孔穎達 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為弦,全照乃成望。”
(2).指半邊月。 唐 韓偓 《寄遠》詩:“眉如半照雲如鬟,梧桐葉落敲井乾。”
(3).半片破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陳 詩卷六引《古今詩話》:“有蒼頭賣半照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 德言 直引至其居,出半照以合之。”參見“ 半鏡 ”。
“半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月球的半面受光照射
源于古代天文現象的描述,指月亮隻有一半被太陽照亮。如唐代孔穎達在《春秋·桓公三年》注釋中提到“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為弦,全照乃成望”,說明月相變化的原理。
指半邊月(意象化表達)
常用于詩詞中形容月亮的殘缺形态。例如唐代韓偓《寄遠》詩中的“眉如半照雲如鬟”,以“半照”比喻女子眉如彎月,兼具形象與意境。
半片破鏡(象征分離或不完整)
引申為破碎的鏡子,暗喻殘缺或分離狀态。如古詩中“半照”與“破鏡”關聯,隱含典故色彩。
現代引申義:部分語境中也可表示事物的不完整或光線的微弱狀态,例如描述知識或認知的片面性。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詩詞用例及現代引申義,具體語境需結合實際使用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