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順風而倒貌。喻望風響應,聞風而動。《史記·平準書》:“ 彭吳 賈滅 朝鮮 ,置 滄海之郡 ,則 燕 齊 之間,靡然發動。”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 裴倫 ﹞自意振臂一呼,人必将靡然向之。”參見“ 靡草 ”。
(2).頹靡貌。 宋 曾鞏 《筠州學記》:“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學者靡然溺于所習。”
靡然(拼音:mǐ rá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語義色彩的形容詞,其核心含義指“草木順風倒伏的樣子”,後引申為“趨附、跟隨某種風氣或趨勢的狀态”。具體釋義如下:
源自“靡”的本義“倒下、分散”,“然”為狀态詞綴。形容草木隨風傾斜伏倒的形态。
例:《漢書·地理志下》:“天下靡然從風。”此處以草木倒伏喻衆人趨附。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趨附順從的狀态
多用于描述群體盲目追隨某種潮流或權威的現象,含輕微貶義,強調缺乏主見。
例:清·顧炎武《日知錄》:“士人靡然向之,若水之趨下。”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表“全然”“完全”的副詞用法(罕見)
在部分古文獻中作範圍副詞,強調動作的徹底性(現代漢語已少用)。
例:《莊子·胠箧》:“天下靡然舉皆奉其法。”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版)
古今差異:
古代側重物理形态(倒伏)與社會行為(趨附)的雙關;現代漢語中“物理倒伏”義基本消失,主要保留引申義“盲目跟從”,常見于書面語及成語(如“靡然成風”)。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近義辨析: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後漢書·儒林傳序》:
“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學者靡然鄉風矣。”
(描述學者争相追隨經學之風)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宋·葉適《法度總論》:
“使天下靡然而從之。”
(批判制度導緻民衆盲目服從)
來源:《葉適集》(中華書局,1961年)
“靡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 rán,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草木順風而倒的樣貌
引申為望風響應、聞風而動的群體跟隨狀态。例如《史記·平準書》中的記載:“燕齊之間,靡然發動”,形容衆人如草木隨風倒伏般迅速響應。
頹靡、衰敗的樣貌
多用于描述社會風氣或學術氛圍的萎靡不振。如宋代曾鞏《筠州學記》提到:“學者靡然溺于所習”,指學術領域因循守舊、缺乏創新。
形容群體趨同
常以“靡然從之”“靡然鄉風”等固定搭配出現,表示衆人盲目跟隨潮流。例如:
表達消極的社會狀态
如魯迅《摩羅詩力說》中“人必将靡然向之”,暗含對盲從現象的批判。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碑版邊服燦若繁星長霓産毻懲一儆百創大蠢驢蹴擊大蒐斷香零玉頓顇法味份額風行雷厲幹崗箍筋國寶郭穴號群橫潰後日檢得鑒格交侵節錯傑子鲸吞蛇噬拘拿兒君子鄉髋骨餽給老實巴交涼熱廉穢令攸麟趾呈祥戾色瞀視沒飲偭規免席弄優暖熱陪臣批吭搗虛跷欹上谳山寨申寫濕銀雙打鼠蹊嗣母桐花退如山移亡親小師蠍餅齂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