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奏的意思、封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奏的解釋

指古時臣下封牍上奏帝王。《晉書·職官志》:“ 魏 尚書郎……毎一郎缺,白試諸孝廉能結文案者五人,謹封奏其姓名以補之。” 唐 白居易 《鄭覃可給事中制》:“勑給事中之職,凡制勑有不便於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參見“ 封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奏是古代中國文書制度中的專用術語,指官員将奏章密封後直接呈遞皇帝的行為。該詞由“封”與“奏”二字構成:“封”強調密封的保密性,“奏”指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的文書形式。以下從多角度解析其内涵:

  1. 基本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封奏”指“密封奏章上呈”,特指官員繞過常規行政流程,通過隱秘渠道向皇帝傳遞信息。此方式常見于涉及機密事務或彈劾内容的文書,例如《漢書·霍光傳》記載“事有不便,以封奏對”,表明其用于敏感議題的直達天聽。

  2. 詞源演變

    “封”在甲骨文中象形為“植樹于土堆”,引申為“封閉、密藏”;“奏”在金文中為“雙手捧冊”,表示進獻文書。兩字組合後,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史記·孝文本紀》載“書奏,天子令有司議”,後逐漸成為公文制度的固定術語。

  3. 曆史背景與使用方式

    唐代實行“封事”制度,官員可通過“匦函”投遞密封奏疏(《唐六典·門下省》)。至清代,密折制度成熟,雍正帝規定特定官員可“封奏”直達禦前,如《清史稿·世宗本紀》載“各省督撫密折封奏,直達朕覽”,體現其強化皇權的政治功能。

  4. 相關制度辨析

    與“封奏”易混淆的“題本”“奏本”屬公開文書,需經内閣轉呈;而“封奏”則屬機密渠道,直達皇帝且内容不可外洩。據《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明代後期“封奏”權限逐漸擴大至監察禦史等中下級官員。

引用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封奏”是一個曆史術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但核心指向古代官員向帝王呈遞密封文書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封奏”指古代臣子将奏章密封後上呈帝王的行為。這一制度旨在确保奏事内容的私密性,避免信息洩露。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演變

  1. 早期記載
    唐代白居易的《鄭覃可給事中制》提到,給事中的職責包括對不合理的政令“封奏之”,即密封谏言(《晉書·職官志》等文獻也有類似記載)。

  2. 清代發展
    雍正時期形成嚴密制度:大臣使用特制黃绫木匣存放奏折,匣外加鎖,僅皇帝和上奏者持有鑰匙。禦史等官員的密奏需裝入封筒後再加匣密封,稱為“封奏”。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封奏”與宮廷音樂相關,指封存樂器或樂譜(如),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來源,可能為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考證。

四、相關術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細節,可參考《晉書·職官志》或清代奏事處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贲華并封撤警臭氧層谛思二玄發酸封禅文腐蠹負挽拊心甘脃赓揚弓膠刮舌橫博狠劣環球昏渝火屑幾桉見錢眼開嘉玩靖恭均攤磕打牙兒刻害空說老東西藜菽龍豆落忽漫天要價埋怨面影明光锃亮難胞鳥卵峭薄喬衙期牛戚婣傛傛善待神色自若沈生世祉書獄殊珍熟紙傥阆歎愀天潢貴胄聽不清望夫石無問哓哓曉行嘯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