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閑習的意思、閑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閑習的解釋

亦作“閑習”。熟習。閒,通“ 嫺 ”。《呂氏春秋·勿躬》:“登降辭讓,進退閑習,臣不若 隰朋 。” 宋 蘇轼 《賜大遼賀興龍節十日内中酒果口宣》:“嘉禮儀之閑習,宜寵錫之便蕃。” 章炳麟 《訄書·顔學》:“兵農水火錢穀工虞,無不閑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閑習”是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及文獻用例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釋義體系分析:

一、單字訓诂

  1. “閑”通“娴”,《說文解字》注:“閑,闌也。從門中有木”,本義為栅欄,後衍生出“熟習”之意。《禮記·大學》鄭玄注:“閑猶習也。”
  2. “習”《說文》釋:“數飛也”,段玉裁注引申為“熟習、熟練”,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二、複合詞釋義 “閑習”在古文獻中多作動詞使用,指通過長期訓練達到精熟程度。如《漢書·李陵傳》載:“陵軍步鬥樹木間,複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會陵軍候管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後救,矢且盡。’單于大喜,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吏士多死,不得行。昏後,陵歎曰:‘複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複戰,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令軍士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虜鄣者相待。夜半時,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陵敗處去塞百餘裡,邊塞以聞。上欲陵死戰,後聞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糵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裡,矢盡道窮,士張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将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其中“閑習”即指對軍事技能的熟練掌握。

三、現代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退出常用詞彙範疇,僅見于古籍研究領域。建議普通讀者理解時可參照《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5版)對“閑”“習”的單獨釋義進行組合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

“閑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ián xí,其核心含義為熟習、熟練,通常指對禮儀、技能等領域的熟練掌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通假關系
    “閑”通“娴”(xián),表示熟練、熟悉;“習”指練習或掌握。組合後強調通過長期實踐達到精通狀态。
  2.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禮儀規範、實務技能(如軍事、農業)的精通,如《呂氏春秋》提及“進退閑習”,即指舉止符合禮儀且熟練自然。

二、古籍例證

  1. 《呂氏春秋·勿躬》
    記載:“登降辭讓,進退閑習,臣不若隰朋”,說明“閑習”用于評價禮儀舉止的熟練程度。
  2. 蘇轼《賜大遼賀興龍節十日内中酒果口宣》
    提到“嘉禮儀之閑習”,進一步印證其與禮儀修養的關聯。
  3. 章炳麟《訄書·顔學》
    擴展至實務領域:“兵農水火錢穀工虞,無不閑習”,強調對各類技能的全面掌握。

三、字形與結構


四、關聯詞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呂氏春秋》及宋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腳旗半夏灞上筆飽墨酣尺樹寸泓籌墊出手得盧翠峯戴冠郎淡客地緣東奔西跑東施效颦貳都惡心錢飛利骨拾鴻勳胡羅惹渾灏嗟恻靜緣赆敬金陵酒甔舉察曠奧款洽苦辛林落洛澤盲文瞢瞢明公正道能術貧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破綻搶時間鉗塞骞抟七端八正器量清瘦秋潦麝煤飾甲底兵濕陰死守碎教秃的吞筆頑昏痿瘘無隄五藴向平之願閑人閑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