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笠子的意思、笠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笠子的解釋

箬笠。 唐 李白 《戲贈杜甫》詩:“ 飯顆山 頭逢 杜甫 ,頭戴笠子日卓午。” 清 周亮工 《南溪陳克興以所著詩文見示賦此奉贈》:“青霞笠子白雲裳,敗硯殘書意莫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笠子”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笠子(拼音:lì zǐ)指用竹篾、草或箬葉等編織而成的遮陽擋雨帽子,常見于古代農耕或戶外勞作場景。其核心功能是防雨防曬,形制多為寬檐尖頂,如箬笠(竹葉編織的鬥笠)。

二、曆史與文學例證

  1. 唐代詩人李白的引用
    李白在《戲贈杜甫》中寫道:“頭戴笠子日卓午”,描述杜甫在烈日下戴笠勞作的形象,體現其遮陽用途。
  2. 清代周亮工的描述
    詩句“青霞笠子白雲裳”以笠子象征隱士或文人的簡樸生活。

三、結構與形制

四、比喻與延伸意義

在文學中,笠子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

五、字義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笠子的具體形制或文化寓意,可參考古典詩詞或曆史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笠子是什麼意思

笠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lì zǐ。它主要有兩個意思:

1. 窄而長的帽子。通常由竹器或兜帽等制成。

2. 作為名詞時,笠子還可以指傘的頂部或者一些器物的形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笠字是由竹(⺮)部和千(仟)部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笠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字典中。在繁體中,笠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寫作「拏」而非「笠」。古代笠子是使用細竹篾編織的,形狀更接近于現代的草帽。

例句

1. 她戴着一頂白色的笠子,走在田野間。

2. 農民在下雨天用笠子遮住頭部,防止淋濕。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蘆笠、鬥笠、鴨舌帽、草帽。

近義詞:帽子、頭巾、冠帽。

反義詞:光頭、無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