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號諡的意思、號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號諡的解釋

谥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給予寓意褒貶的稱號。 漢 司馬相如 《封禅文》:“繼昭夏,崇號諡,畧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漢書·宣帝紀》:“故皇太子在 湖 ,未有號諡。”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作者之書事也,乃沒 吳 蜀 號諡,呼 權 備 姓名,方於 魏 邦,懸隔頓爾,懲惡勸善,其義安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號諡"(hào sh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不常用,主要指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平事迹與品德所給予的帶有褒貶評價性質的稱號。它等同于現代更常用的“谥號”。其含義可拆解如下:

  1. “號”的含義:

    • 指稱號、名號。在古代,除了本名(如“名”和“字”)外,個人還可能擁有其他稱號,如尊號、别號、廟號等。“號”在此處強調這是一種賦予的、具有特定意義的稱謂。
  2. “諡”(谥)的含義:

    • 專指谥號。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在人物(主要是統治階級成員)死後,由官方(通常是禮官或繼任君主)根據其一生功過是非,用一個或幾個特定含義的字來概括其生平,進行褒貶評定的一種制度。這個字就是“谥號”。
    • “諡”字本身就含有“稱(之)、號(之)”的意思,即給予稱號的行為。
  3. “號諡”的合義:

    • 因此,“號諡”可以理解為“(死後)給予的稱號”,其核心含義就是“谥號”。它強調的是這個稱號是官方在人物死後追加的,具有蓋棺定論的評價性質。
    • 例如,周武王姬發的谥號是“武”,表示他“克定禍亂曰武”;隋文帝楊堅的谥號是“文”,表示他“經緯天地曰文”、“慈惠愛民曰文”。

曆史背景與意義:

現代使用: “號諡”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基本被“谥號”所取代。它主要出現在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禮儀制度的學術著作或古籍文獻中。當需要特别強調其作為“死後追加的稱號”這一屬性時,或在某些特定語境下,可能會用到“號諡”,但其含義與“谥號”無異。

“號諡”即“谥號”,指中國古代在帝王、貴族、重臣等死後,官方根據其生平事迹和道德品行所賜予的、具有褒貶評價性質的稱號。它由“號”(稱號)和“諡”(死後評定給予稱號)組合而成,核心在于“蓋棺定論”的評價功能,是古代禮法制度的重要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號諡”是中國古代對逝者追贈的稱號,主要用于帝王、貴族、大臣等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物,根據其生前事迹給予褒貶評價。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號諡(hào shì)即“谥號”,是古代在人死後,官方或家族依其生平功過拟定的稱號,具有總結性評價意義。例如,漢武帝谥號“孝武”,體現其功績與德行。

  2. 曆史來源與用途
    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漢代進一步規範化。司馬相如在《封禅文》中提及“崇號諡”,《漢書·宣帝紀》也記載了未定谥號的案例,說明其政治與禮儀重要性。

  3. 結構與評價标準
    谥號用字嚴格,分“美谥”(如“文”“武”)、“平谥”(如“懷”“愍”)和“惡谥”(如“厲”“炀”)。例如,周厲王的“厲”字即批評其暴政。

  4. 社會功能
    除追思逝者外,號諡還承擔教化作用,通過褒貶引導在世者的行為,如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強調其“懲惡勸善”意義。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人物的谥號案例,可參考《漢書》《史記》等史書,或通過權威詞典進一步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并節不可言宣側理車幔傳芭創草辭役錢脞説淡濘倒班甸侯第目二十四友餓鄉黼冔告難貴手韓子盧荒颣皇祚晦韬冱霜精純盡心盡力計囑極壯決鬭軍沖句贅課仿酷嗜雷峰塔鱗翮禮刑鸬鶿句當曼長牡蛤内藏内外夾攻批鳳啟拆啟詞器觀清淺裙襦熱莽生産能力攝知絁絹數黃瓜,道茄子輸捐所屬跳跶通課司網籃問策窩囊氣兀秃無隙